阳直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624)废。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阳曲县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十年徙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属并州。十六年改为汾阳县。炀帝时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阳曲镇。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阳曲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624)废。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阳曲县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十年徙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属并州。十六年改为汾阳县。炀帝时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阳曲镇。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阳曲县。
一作大于河镇。即今山东潍坊市西二十里于河镇。清乾隆《潍县志》有大圩河集。
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平羌县置,属龙游县。在今四川乐山市北四十里岷江东岸。
北宋置,属龙游县。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李德裕石阙“旧市镇有名滩曰墨崖,其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
即今四川威远县东北高石镇。清嘉庆《威远县志》 卷 2: 高石场 “在北乡。离城三十里”。
在今广西平南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08平南县: 蓝峒山 “山多窍穴,有蓝峒村。又有石脚岩,相传岩通勾漏”。
1937年析巩留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新源县。1939年改为新源设治局。又称恰克满设治局。1939年由巩留县析置,治那里格(今新疆新源县新源镇)。1942年更名新源设治局。
①东汉改吞列县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宁远附近。三国魏废。②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析绥山县置,属嘉州。治所在今四川峨眉县东南乐都镇。寻省。③1928年改碾伯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即今青海乐
在今福建尤溪县东北三十里。明嘉靖《延平府志》卷2《山川》尤溪县:应仙山“在十都。旧名鸡心山,山之半有亭曰应仙,因改今名”。
①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势极高峻,周围百余里。为滇黔通道。上有关索庙。据明王士性《黔志》:“关索岭,贵州极高峻之山,上设重关,挂索以引行人,故名关索。”另据《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 说:“
在今河北霸州市南鱼津洼。《寰宇记》卷67霸州文安县引《邢子励记》云:“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有群鱼从西来……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6:“霸城南沙河与唐河合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