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渊
一作阳湖。在今安徽长丰县南。《三国志·吴书·孙綝传》:魏甘露二年(257),“魏兖州刺史州泰拒(朱)异于阳渊,异败退,为泰所迫,死伤二千人”。
在今安徽省霍邱县东北。三国魏甘露二年(257年),兖州刺史州泰破吴将朱异于阳渊,即此。
一作阳湖。在今安徽长丰县南。《三国志·吴书·孙綝传》:魏甘露二年(257),“魏兖州刺史州泰拒(朱)异于阳渊,异败退,为泰所迫,死伤二千人”。
在今安徽省霍邱县东北。三国魏甘露二年(257年),兖州刺史州泰破吴将朱异于阳渊,即此。
明置,在今湖北钟祥市西南塘港。《方舆纪要》 卷77钟祥县: 塘港关在 “府南三十五里”。
一名九峰山。在今安徽泾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9宁国府: 承流山 “在泾县西南四十里,俗传窦子明尝隐于此。以其为陵阳令,故山因以名”。《方舆纪要》 卷28泾县: 承流山 “有群峰回环,耸秀甲于一邑。
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6望江县: 漳湖 “其上流为武昌湖,在县东北三十里。受茗山、凤溪诸溪涧及县北群川之水,汇而为湖,广十里,袤三十里”。②在今河南罗山县西。《方舆纪要》 卷50罗山
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唐李白有《游秋浦白笴陂》诗:“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
战国赵邑,即今山西广灵县西十里平城乡。《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西汉置平舒县。即“徐州(6)”。
①西汉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村。三国吴属桂林郡。东晋太兴元年(318) 属晋兴郡。隋属始安郡。唐属象州,乾封元年(661) 废。②1913年改临桂县置,为广西桂林道治。治所即今广西
俗称湘子桥。在今广东潮州市东门外,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宝庆二年(1226)建成,历时57年。东西两端筑石桥墩十八个, 上架石梁作桥面。中间一段,宽约100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
北宋置,属永新县。即今江西永新县西北三十五里沙市乡。(1)在江西省永新县西部。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沙市,人口 1310。明宣德年间陈姓自今湖南省攸县徙此定居,初名沙溪,形成集市
在今河北定州市北。《水经·滱水注》:“卢奴城内西北隅, 有水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余步, 水色正黑, 俗名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池水东北合滱水。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五峰山“山磅礴,突起五峰。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 中曰紫盖,上有禅林寺”。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2慈溪县:五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