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1646)与高山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山西省阳高县。属山西行都司。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来同治。为当时北边军事重镇。《明史·武宗纪》:正德十二年(1517年),“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即此。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高山卫省入,改名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1646)与高山卫合并,改为阳高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山西省阳高县。属山西行都司。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来同治。为当时北边军事重镇。《明史·武宗纪》:正德十二年(1517年),“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即此。清顺治三年(1646年),以高山卫省入,改名阳高卫。
即今山东胶南市西南泊里镇。1944—1956年为藏马县治。在山东省胶南市西南部,南濒黄海。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泊里,人口 4000。 传程氏将村宅送给许氏一半,故称许半街。后
即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北六十八里保甸。明、清置巡司于此。
在今陕西省南部。宋敏求《长安志》卷11:万年县有毕原、白鹿原、少陵原;同书卷12:长安县有高阳原、细柳原。合称五原。
即今安徽广德县西南六十五里杨滩乡。明置陈阳巡司。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裁。
明洪武十四年 (1381) 改龙州置,属四川布政使司。治所在青川所 (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溪镇)。二十年 (1387) 改为龙州。
即今广西横县西四十里南乡镇。明置南乡巡司于此。
指今长江镇江市段。因镇江古名京口而得名。《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发兵三千大阅于江北,韩滉“亦发舟师三千曜武于京江以应之”。胡三省注曰: “大江径京口城北,谓之京江。”
即今福建泉州市北朋山岭。《清一统志·泉州府》:双阳山“在晋江县(今泉州市)北十里,与南安县接界。郡城望之,微有大小, 曰大阳、小阳,南望之则两山并峙。一名朋山”。
①战国楚置,治所即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四十五里兰陵镇。秦属东海郡,南朝宋省入丞县。北魏复置,属兰陵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徐州。大业初又废。②东晋太兴初侨置,为兰陵侨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武
在今山西沁源县西南。《资治通鉴》: 唐会昌四年 (844),官军讨泽潞叛帅刘稹,降将高文端言: “固镇寨四崖悬绝,势不可攻。”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