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嘉陵道

    ①西汉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北境嘉陵江畔。东汉废。②1914年由川北道改置,属四川省。治阆中县(今四川阆中市)。辖境约当今四川广元、剑阁、盐亭、三台、中江、乐至、安岳以东,通江、平昌、营山、

  • 西海

    ①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一说在北。为居延海。《魏书·袁翻传》:正光二年(521),蠕蠕国乱,其王阿那瓌、婆罗门相继来降,凉州刺史翻表曰:“乞遣大使往凉州、敦煌及于西海,躬行山谷要害之所,亲阅亭障远近之

  • 铜鼓山

    ①在今山西岚县南。《方舆纪要》 卷40岚县: 铜鼓山在 “县南四十里,山险峻”。②即今福建永定县东北铜鼓山。《舆地纪胜》卷132汀州 《景物下》: 铜鼓山 “在上杭县东南百里。(山有铜鼓),声闻则岁大

  • 矾 (礬) 山堡

    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六十里矾山镇。辽、金为矾山县。明初于此筑堡。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 五段砦

    即今江苏沛县东南五段镇。民国《铜山县志》卷10:五段砦在“城西北七十里。咸丰七年建”。

  • 桥头集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北五十里东桥镇。清乾隆 《六安州志》 卷3: 桥头集在 “州西北二十里”。②即今安徽肥东县东南桥头集镇。清光绪 《续修庐州府志》 卷3: 桥头集“ (距城) 七十里”。

  • 俱鲁城

    在今阿富汗东北部阿姆河支流科克恰河流域。唐置双靡州治此。

  • 黄道溪野鸡坪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万山特区西。明洪武五年 (1372)改为黄道溪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万山特区西。属思州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黄道溪长官司,移治茅坡寨(今贵州万山特区西

  • 超华山

    在今福建顺昌县西北,北接邵武市界。《舆地纪胜》 卷133南剑州 《景物下》: 超华山 “在顺昌县西北五十里,有超华寺”。正德 《顺昌邑志》 卷1: 超华山 “在白水都。周围甚广,西北入邵武境。山之幽旷

  • 黄金坝

    在今四川广元市南嘉陵江东岸黄龙乡。《舆地纪胜》 卷184利州: 黄金坝,“ 《图经》 云: 益昌县东南沿江有平田号黄金坝。故老相传谓州城基在此,即古晋寿城也”。集镇名。在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东北部、邗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