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罗口

    在今河南巩义市南。《隋书·李密传》: 大业十三年 (617),李密、翟让领精兵七千人 “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胡三省注: “魏收《地形志》: 巩县 ‘有长罗川’。罗口,盖即长罗川口。”罗

  • 麻林桥市

    即今湖南长沙县东北麻林河西岸麻林乡。《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榔梨市” 条下: “麻林市在县东北八十里。”

  • 和硕特西右翼前旗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祁连县西南冰沟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西右翼前旗: “牧地在大通河北岸。东至察罕阿尔吉永安, 南至约呼口, 西至柴达木察罕巴彦讬罗海

  • 洵阳县

    西晋太康四年 (283) 改旬阳县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南朝宋复改旬阳县。西魏又改洵阳县,为洵阳郡治。隋属西城郡。唐属金州。元废。明洪武三年 (1370) 复置,属兴安州。移治今

  • 铜柱滩

    在今四川涪陵市东乌江注入长江处。《水经·江水注》: 江水 “于黄石, 东为铜柱滩”。《寰宇记》 卷120涪陵县: 铜柱滩,“ 《周地图记》云: 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

  • 武定所

    明隆庆三年 (1569) 置武定守御千户所,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武定县。清康熙七年(1668) 废。

  • 兴山市

    1946年革命根据地由汤原县兴山镇析置,属合江省。治所即今黑龙江鹤岗市。1949年9月改属松江省。同年12月改名鹤岗市。旧市名。东北解放区设。1946年由汤原县兴山镇析置,市因以为名。治今黑龙江省鹤岗

  • 超华山

    在今福建顺昌县西北,北接邵武市界。《舆地纪胜》 卷133南剑州 《景物下》: 超华山 “在顺昌县西北五十里,有超华寺”。正德 《顺昌邑志》 卷1: 超华山 “在白水都。周围甚广,西北入邵武境。山之幽旷

  • 十里铺

    在今青海西宁市东。清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2西宁县:十里铺在“城东十里”。(1)区片名。在陕西省宝鸡市区东部。泛指以宏文路为中心地域。东起代家湾,西接店子街、上马营,南临渭河,北至蟠龙山。原名祀鸡台,

  • 段寨镇

    北宋置,属合肥县。在今安徽肥西县北五十里段冲。古镇名。宋置,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清废为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