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山
①指小铜梁山。在今四川铜梁县西北。《寰宇记》卷136铜梁县: “以铜梁山为名。”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小铜梁山 “在铜梁县西北六十里。《元和志》: 铜梁县取山为名”。
②在今四川合川市南。西晋左思 《蜀都赋》: “外负铜梁而宕渠。” 《元和志》 卷33合州石镜县: 铜梁山 “在县南九里。《蜀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 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明万历 《合州志》 卷1: 铜梁山 “山有石梁横亘,其色如铜,故名。岩有 ‘铜梁山’ 三字”。
①指小铜梁山。在今四川铜梁县西北。《寰宇记》卷136铜梁县: “以铜梁山为名。”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小铜梁山 “在铜梁县西北六十里。《元和志》: 铜梁县取山为名”。
②在今四川合川市南。西晋左思 《蜀都赋》: “外负铜梁而宕渠。” 《元和志》 卷33合州石镜县: 铜梁山 “在县南九里。《蜀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 是也。山出铜及桃枝竹”。明万历 《合州志》 卷1: 铜梁山 “山有石梁横亘,其色如铜,故名。岩有 ‘铜梁山’ 三字”。
一作矣落河。即今云南石屏县西河底河。《方舆纪要》 卷115石屏州: “落矣河在州西八十里。阔三丈。源出元江府境,南流入亏容甸。今有落矣河桥。”
在今江苏扬州市南。《清一统志·扬州府二》: 钞关 “在江都县南门外。为水陆要冲。有关差驻扎”。
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上之布腊斯岛。一说即今龙多岛。元汪大渊《岛夷志略》:龙涎屿“屿方而平,延袤荒野,上如云坞之盘,绝无田产之利。每值天清气和,风作浪涌,群龙游戏, 出没海滨,时吐涎
即古巫山。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孝里铺东。《水经·济水注》:“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寰宇记》卷13郓州平阴县:“巫山一名孝堂山。《左传》云: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山。山上有石室,俗传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九江县城郊区析置,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简称浔。古称浔阳、江州。在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北邻湖北、安徽两省,西邻湖南省。面积1.9万平方千米(市辖区598平方千米)。人口460.8
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余里。古为卞邑。春秋时鲁庄子食邑于此。《春秋》:僖公十七年(前643),“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即此。桥跨泗水上,称为卞桥。镇以桥名。在山东省平邑县东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4
在今江西万安县南五里。《陈书· 高祖纪》: 南朝梁大宝元年 (550),“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遣主帅杜平虏千人入赣石鱼梁”,即此。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李迁仕遣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南。《南齐书·焦度传》: 度镇夏口,沈攸之兵至,“度于城楼上肆言骂辱攸之。……至今呼此楼为焦度楼”。《舆地纪胜》 卷66鄂州: 焦度楼 “在州治东南子城上”。
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夕照山。周密 《武林旧事》 卷5雷峰显严院: “郡人雷氏所居,故名‘雷峰’。” 有宝塔,系北宋开宝八年 (975) 吴越国建。1924年倒坍。“雷峰夕照” 旧为西湖十景之一。
隋开皇元年 (581) 置,治所即今河北易县。《元和志》 卷18易州: “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 开皇十六年 (596) 置易县为州治。大业初改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名易州,天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