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镇
清置,属沁源县。即今山西沁源县北郭道镇。
在山西省沁源县中部。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郭道,人口6250。因郭姓首先在此开发居住,位于三岔路口交通要道处,故名郭道。1949年为沁源四区。1956年改郭道乡,1958年改公社,1972年改郭道工矿区。1973年复公社,1984年改镇。2000年定阳乡并入。沁河上游。产玉米、谷子、豆类。有煤炭等资源。有煤矿、炼焦等厂。汾屯公路经此。
清置,属沁源县。即今山西沁源县北郭道镇。
在山西省沁源县中部。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郭道,人口6250。因郭姓首先在此开发居住,位于三岔路口交通要道处,故名郭道。1949年为沁源四区。1956年改郭道乡,1958年改公社,1972年改郭道工矿区。1973年复公社,1984年改镇。2000年定阳乡并入。沁河上游。产玉米、谷子、豆类。有煤炭等资源。有煤矿、炼焦等厂。汾屯公路经此。
即方亭县。今四川什邡县。《旧唐书·地理志》 什邡县:“汉县,属广汉郡。后周改为方宁。”宁为亭之讹。
在今吉林敦化市南十里牡丹江右岸六顶山南坡,是唐代渤海国前期王室、贵族墓地。墓群分东、西两区,地面有封土八十余座。1949年发掘的贞惠公主墓,墓室长方形,四壁用岩石平砌,顶盖大石板,以砖铺地。出土墓志一
唐置,治所在哥勿城 (今吉林通化县境)。后废。唐羁縻都督府名。约置于总章元年(668年),治哥勿城(今吉林通化市三合堡)。属安东都护府。辖境相当今吉林省通化、白山等市。后废。
在今河南登封市城东嵩山黄盖峰下。秦时始建太室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游嵩山时加以扩建,北魏时改名中岳庙。庙址屡有变迁,唐中叶始定于今址。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黄盖峰下。嵩山原有太室祠,始建于秦。西
在今江西广丰县东南。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1广信府广丰县:“县东路出东门,五里至小坝头,又十里至大石山,又五里至杉溪,又十里至柴村, 又五里至边山&
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西南克鲁伦河北岸。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0《北徼喀伦考》作“布尔克图”。
隋置,属同昌郡。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唐神龙元年(705)废。古县名。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治今甘肃省迭部县东南。属芳州。大业初属同昌郡。武德元年(618年)仍属芳州。境内皆党项诸羌。唐神龙元
十六国后凉改仓松县置,为昌松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北魏改名温泉县。北周复改昌松县。隋开皇初改为永世县,后复名昌松县,仍属武威郡。唐属凉州,乾元后陷于吐蕃。古县名。十六国后凉改苍松县置,并置郡,
即今山西临县西南曲峪乡。《清一统志·汾州府》 “三交镇”条下:曲峪镇“在县西。有戍”。
一作胡厢城。即今河南柘城县东北三十四里胡襄镇。《归德閤郡公纪统办归陈团练署太康县祝公事实略》: 咸丰三年 (1853) 六月,“往胡襄城拿大捻头刘凤翥、高凤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