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公岘
一作邢公山。在今河南嵩县南。唐武德元年(618),邢国公李密死于此。故名。《新唐书·李密传》:李密叛唐,据桃林县城,趣南山而东,“熊州副将盛彦师率步骑伏陆浑县南邢公岘之下,密兵度,横出击,斩之”。即此。《资治通鉴》卷186注引《河洛记》作邢公山。《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与《清一统志·陕州》 以为“邢公山,在卢氏县北九十里”。误。
一作邢公山。在今河南嵩县南。唐武德元年(618),邢国公李密死于此。故名。《新唐书·李密传》:李密叛唐,据桃林县城,趣南山而东,“熊州副将盛彦师率步骑伏陆浑县南邢公岘之下,密兵度,横出击,斩之”。即此。《资治通鉴》卷186注引《河洛记》作邢公山。《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与《清一统志·陕州》 以为“邢公山,在卢氏县北九十里”。误。
在今广西北海市南涠州岛中部。明洪武三年 (1370),涠洲巡司置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南涠洲岛上。元至元时于此置涠洲巡检司。
春秋许邑。在今河南叶县东。《左传》: 襄公十六年 (前557),晋伐许,“次于域林”。
古名松陕水。即今甘肃古浪县之古浪水。《方舆纪要》卷63古浪所:古浪水“在所南。流绕关城,所以此名”。
在今湖北恩施市东。为清江支流。《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木李溪在“卫东三百里。源出长望洞,曲折数百里,沿溪万山深僻,旁地平旷可耕作。元末士民多避难于此”。
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四十里。《水经·渭水注》:“(狗枷)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资治通鉴》:唐乾宁二年(895),昭宗“出启夏门,趣南山,宿莎城镇……徙幸石门镇”,即此。
在今河南新县北八里长潭乡。明置驿,万历中移巡司于此。
在今广东信宜县西南镇隆镇南一里。《旧唐书·地理志》 窦州: “取州界有罗窦洞为名。” 《资治通鉴》: 唐贞观五年 (631),“罗窦诸洞僚反”,高州总管冯盎帅部落二万讨之。《方舆纪要》 卷104信宜县
清雍正十年(1732)置,属大定府。治所即今贵州水城县。1913年改为水城县。据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4水城通判:“城外有河一道, 自城西分为二,环城流至城东南,复合为一,东流入乱山中。城之得名以此
①又作彭佳山、平嘉山、平佳山。即今台湾省东北所属彭佳屿。陈侃 《使琉球录》: 太武放洋,“用甲卯取彭家山”。②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面之邦加岛。《郑和航海图》 有彭家山。即“平佳山”。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北。《方舆纪要》卷67金堂县:古城河“在县(今成都市东北城厢镇)南。《志》云:旧自二江分流,由灌子滩径县东南之斜滩,会于金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