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国名。曼姓。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②春秋蔡邑。即今河南漯河市东南邓店。《春秋》:桓公二年(前710),“蔡侯、郑伯会于邓”。杜注:“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

③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西南部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杜注:“鲁地。”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左更错取轵及邓”。《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又,《水经·湛水注》:“湛水又东南径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


(1)西周国名,曼姓,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春秋大事表》等误以为在今河南邓州市。《国语·郑语》:周幽王时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春秋时灭于楚。《左传》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复伐邓,灭之。”秦置县。(2)古邑名。(1)春秋鲁邑,确地无考,当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一带。《左传》隐公十年(前713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盟于邓”,即此。(2)春秋蔡邑,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蔡侯、郑伯会谋于邓。”即此。(3)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即此。


猜你喜欢

  • 阔水

    即今四川若尔盖县西之黑河 (墨曲)。一说在今松潘县西北。《资治通鉴》: 唐贞观九年 (635),分道伐吐谷浑,“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行至阔水,见赤辞无备,袭之,获牛羊数千头”。胡三省注: “阔水在党项

  • 州基山

    在今湖北建始县东。《方舆胜览》卷60施州:州基山“在建始县东三十五里。隋建业州于此”。

  • 积利州

    唐置,属安东都护府。治所在积利城 (今辽宁瓦房店市北得利寺镇)。辖境相当今辽宁瓦房店市、大连市和普兰店市等地。五代时废。唐总章元年(668年)置,治今辽宁省瓦房店市龙潭山。属安东都护府。后废。

  • 博陆县

    三国魏改博陵县置,属安平郡。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西晋为高阳国治。北魏景明元年(500) 改名博野县。古县名。三国魏改博陵县置,治今河北省蠡县南,为高阳国治。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改名博野县。

  • 进林碶

    在今浙江奉化市北。《方舆纪要》卷92奉化县:进林碶“在县北二十五里。内河之水由此泄入于大江,上有石桥。《志》云:宁、绍、台、温驿道所经也”。

  • 钓鱼城

    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十里钓鱼山。南宋淳祐三年 (1243) 于此建城,移合州及石照县治此,成为抗蒙元军政重镇。开庆元年 (1259),蒙古宪宗蒙哥亲率大军十万围攻山城,终因受伤身亡。元至元十五年 (127

  • 安桥

    在今四川天全县西。《方舆纪要》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安桥“在司西三十五里。以竹索为之,路通番界,亦曰龙安桥”。

  • 唐牦

    西藏古代族部名。《敦煌吐蕃文书》 载: 悉补野部落始祖聂墀赞普为 “蕃地区六牦牛部首领”。《后汉书·西羌传》 载: “发羌、唐牦等绝远,未尝往来。” 唐牦当为六牦牛部之一,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

  • 野鹊河

    即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哈哈泡。《金史·乌春传》: “纥石烈、腊醅、麻产与世祖战于野鹊水,世祖中四创,军败。” 即此。

  • 仓山

    在今山东莱阳市东五十里。元于钦《齐乘》卷1:莱阳县“有仓山、林寺、福阜三山”。《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仓山“山旧产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