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山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城北30千米处。群山罗列,峭拔千寻,临江而秀,横亘数里。山麓有寻胜桥,下涧喷石,作碎玉声。招凉台,背山面江,林木四荫,崖壁上镌“赤壁”二字,笔划遒劲,山以此得名。道旁有小盘石。悬崖山腰间有赤壁岩,洞中有洞,有暗河与灌江通,洪水涨发,波激洞中,怪声万状,坐听岩中,如金石丝竹并奏。附近有白竹岩、步月岩和花山岩等胜景。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城北30千米处。群山罗列,峭拔千寻,临江而秀,横亘数里。山麓有寻胜桥,下涧喷石,作碎玉声。招凉台,背山面江,林木四荫,崖壁上镌“赤壁”二字,笔划遒劲,山以此得名。道旁有小盘石。悬崖山腰间有赤壁岩,洞中有洞,有暗河与灌江通,洪水涨发,波激洞中,怪声万状,坐听岩中,如金石丝竹并奏。附近有白竹岩、步月岩和花山岩等胜景。
西汉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东鄣城集。西晋省。古县名。故鄣国,西汉置章县,治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属东平国。西晋省。
即今广东雷州市南英利镇。明万历 《雷州府志》 卷4徐闻县: “英利墟在英利驿城。” 清设英利汛,有把总防守。在广东省雷州市南部。面积250.8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英利圩,人口1.5万。
1945年春晋冀鲁豫边区由闻喜、夏县、垣曲三县析置,属太岳区。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境。为纪念晋豫边区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嘉康杰而命名。同年12月撤销。旧县名。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5年2月由山西省垣南县改置
明隆庆元年 (1567) 置,属叙州府。治所即今四川隆昌县。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52:“隆昌县古昌州地,隆庆改元置,理隆桥驿,二义兼取矣。” 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在四川省南
一名尖山。在今安徽旌德县西。《方舆纪要》卷28旌德县:正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岩峭峻,泉石错列。谚云:正山巍峨接星斗,分别冈峦九十九。南唐屯戍于此,以备吴越”。
唐方镇名。上元二年 (761) 置,治所在滑州 (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领滑、卫 (今河南卫辉市)、相 (今河南安阳市)、魏 (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贝 (今河北清河县西北)、博 (今山东聊城市东
即营陵。春秋杞国都。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春秋》: 僖公十四年 (前646),“诸侯城缘陵”。杜注: “缘陵,杞邑。辟淮夷,迁都于缘陵。” 西汉置营陵县。《汉书·地理志》 北海郡营陵注: 薛
明置,属广宁左屯卫。在今辽宁凌海市南。《方舆纪要》卷37广宁左屯卫:年丰堡“在卫东四十里”。
即今河北邯郸市西南峰峰矿区。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1磁州图:西北有西佐村。京汉铁路有马西支线通此。
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封泰山,又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之碑,名封祀坛曰舞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