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观音山

观音山

①亦名佛山。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保兴乡。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佛山县“佛山镇有观音山,故名”。又卷4:观音山在“(乌云)县东南百四十里,位扎伊河北岸。多金矿”。

②一名惠山。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元《至顺镇江志》卷7:观音山“在(丹阳)县东三里漕渠东岸”。

③即支硎山。在今江苏吴县西。明王鏊《姑苏志》卷8:支硎山“东址有观音寺,故又云观音山”。

④在今江苏南京市北观音门外。《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观音山“滨大江,西引幕府诸山,东连临沂、衡阳诸山,形如绣错, 皆悬崖峭壁,共捍大江,真天设之险也”。《清一统志·江宁府一》:观音山“有石临瞰江水,形如飞燕,曰燕子矶”。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屡幸此。

⑤在今江西崇义县南。《舆地纪胜》卷36南安军:观音山“在上犹。昔有人登山不能,乃讽观音号,恍惚若有白衣人掖之至山趾”。《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崇义县:观音山“在县南十里。山势峭峻,登者股慄”。

⑥在今台湾省高雄县东北。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观音山“在阿猴林之西北、小冈山之东南。其山生成五片,中一座尖秀,形象如佛,故名曰观音山”。

⑦即今广东佛冈县东北苦茶山,接新丰县界。《清一统志·韶州府》:观音山“在英德县东南九十里,接从化县界。高峰卓绝,林木阴翳,中有紫竹,下有龙潭,瀑布飞空,名白水,盖即沱水所出之茗茶山也”。

⑧即越秀山。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清一统志·广州府》:越秀山“明永乐初,指挥使花英于山巅起观音阁, 山半建半山亭,俗呼为观音山”。

⑨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十里。《明史·地理志》镇远县:“东有观音山。”《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县:观音山在“府东十里。岩石错立,俗名观音岩。《志》云,府西十里亦有观音岩,岩高数十丈,屹立江上。下有石洞,可据船而入,称为幽胜”。

⑩又名方丈山。在今云南鹤庆县南百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17鹤庆军民府:方丈山“巍峨峻拔。山半有洞,曰太极洞。中有池, 曰金龙潭,深不可测。一名观音山”。

(11)在今云南宜良县西十里。《清一统志·云南府》:观音山“山顶有泉。今名水井山。其南有岩泉山”。

(12)在今云南鹤庆县西。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13)在今宁夏中卫县北。《方舆纪要》卷62宁夏中卫:观音山“在卫北五十里,山有观音洞”。


(1)山名。(1)在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东峰上。是隋代迷楼的遗址,宋为摘星寺,明是功德林,亦称功德山。上有山门、殿宇、楼堂等,内供观音像,因名。山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现存大部分为晚清及以后的建筑。(2)在湖南省衡阳县西南,与衡南、祁东二县交界处。山体似观音盘座,故名。主峰海拔741.3米。由变质岩与花岗岩构成。矿产有重晶石、铁、锡等。林木繁茂。有五代周建筑王马寨隘口,扼两衡要道,古称天险。(3)在云南省昆明市南滇池西岸。海拔 2040 米。山临浩池,孤峰突兀,有“小南海”、“小普陀”之称。山巅建寺,原为土主庙,供奉大黑天神。明成化间,黔国公沐琮命建观音殿,遂得名观音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僧人悟真募建后殿,次年增建伽蓝殿,时游人日增,成为佛教胜地。现存建筑有明隆庆年间建“小南海”牌坊一座,清代所建七级砖塔及观音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4)又称八里坌山。在台湾省台北县淡水河口南侧。以山有八面得名。台湾著名火山体之一。海拔612米。山顶西北侧有深邃的小火口湖。据旧志记载,因山峰屹立,如菩萨端坐,故有“观音”之名。其南海拔310米处有凌云禅寺。山间春日多桃花,附近有岩洞。为游览地。(5)越秀山的俗称。(2)岛名。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岛中部、衢山(岛)西南。属岱山县。据传古代僧人觉梵见此峰峦奇秀,登顶俯视大海,遂建观音殿(已废),山以寺得名。为浙东天台山脉入海尾闾。海拔314.4米,为岱山县最高峰。主要由凝灰岩构成。坡陡,山峦林木茂盛,多黑松。


猜你喜欢

  • 吐若奚泉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境。《魏书·蠕蠕传》:正光二年(521),阿那瓌、婆罗门相继内附,高阳王雍等奏曰:“今臣等参议以为怀朔镇北土名无结山吐若奚泉,敦煌北西海郡即汉晋旧障,二处宽平,原野弥沃。阿那瓌宜置西吐

  • 田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田州路置,属广西行中书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治所即今广西田阳县。嘉靖七年(1528)改为田州。明洪武初改田州路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辖境相当今田阳、田东、巴马等县地。

  • 大林镇

    即今台湾省嘉义县北大林镇。旧名大莆林,又作大埔林。日本占领期间设大林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林镇。(1)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东部、西辽河南岸。面积266.7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

  • 见子陵

    即“南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二十余里白鹿原上太康村附近。《资治通鉴》:唐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刘德信率兵自汝州讨伐,“与泚众战于见子陵,破之”。即此。

  • 铜鼓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置,属五开卫。治所即今贵州锦屏县东南铜鼓乡。三十年(1397) 改为铜鼓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治今贵州省锦屏县东南旧锦屏。三十年改铜鼓卫。属湖广都指挥使司。

  • 古劳墟

    即今广东鹤山市北古劳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16:新会县有古劳墟。清属鹤山县,有把总驻防。

  • 挞拉巴哈台 (臺)

    旧名楚呼楚。即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市。清 《西域闻见录》 卷1: 参赞大臣初驻雅尔肇丰城。乾隆三十二年 (1767),“移驻于楚呼楚,上赐名曰挞拉巴哈台,建筑城垣,周回数里”。

  • 牛头门

    即今福建福清市东南牛头尾。明洪武十二年(1379)置巡司于此。清为牛头门镇。

  • 夫钟

    春秋时郕地。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春秋》:桓公十一年(前701),“公会宋公于夫钟”。《左传》:文公十二年(前615),“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钟与郕邽来奔”。皆此。古邑名。春秋郕邑。在今山东省汶

  • 大宁寨

    ①即大宁城。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封子朱权为宁王于此。《方舆纪要》卷18大宁卫:“(洪武)二十年,命宋国公冯胜等征纳哈出,谕令据大宁塞分兵列戍,以控制之。胜遂筑大宁、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