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邯水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其东为东邯水,俱自北而南,流入黄河。《后汉书·马武传》:“永平初,马武击西羌,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又《西羌传》载:永元中,“侯霸复上复东、西邯屯田五部”。
古水名。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其东为东邯水,俱自北而南,流入黄河。东汉永平初马武击破西羌于东邯、西邯,永元中侯霸置东邯、西邯屯田五部,均指此。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其东为东邯水,俱自北而南,流入黄河。《后汉书·马武传》:“永平初,马武击西羌,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又《西羌传》载:永元中,“侯霸复上复东、西邯屯田五部”。
古水名。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其东为东邯水,俱自北而南,流入黄河。东汉永平初马武击破西羌于东邯、西邯,永元中侯霸置东邯、西邯屯田五部,均指此。
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小屿岛。明洪武年间置巡司于此。嘉靖十三年(1534)废。
在今陕西长安县南。《三辅黄图》 卷4: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资治通鉴》: 唐广德元年 (763),吐蕃入长安,“郭子仪引三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洺磁路置,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辖境相当今河北鸡泽、永年、磁县、曲周、武安、成安、肥乡、广平、邯郸等县市地。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广平府。元至元十五年(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置,属贵州卫。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二十五里金石乡。正统三年 (1438) 改属贵州宣慰司。万历间属定番州。清以后废。亦称金石番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
亦作沆海山。即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元史·土土哈传》: “从皇孙晋王征海都,抵杭海岭。” 《元朝秘史》 卷8: “塔阳 (即太阳罕)正在康孩地面的合池儿水边。” 康孩即杭海的异译。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
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洪山镇。1949年置洪山县治此。
北宋置,在今浙江杭州市北。《清一统志·杭州府》:江涨桥镇“在仁和县北九里。有桥跨官河。明洪武中设税课司”。古镇名。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置,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武林门北。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西南三峡镇。旧名三角涌。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称三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三峡镇。在台湾省台北县西南部、台北盆地南部边缘。面积191.5平方千米。人口约5.6万。清乾隆初年始
①即今四川广安县东北石笋镇。清宣统《广安州新志》卷9:石笋场在“州东北六十里。明季兵毁。雍正六年始复市,近王家砦,有石如笋因名。地枕山面江水冲要。嘉庆三年,果勇侯杨芳败‘教匪’十余万于此”。②清置,即
一作桑久拉。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桑觉”,藏语意为铜勺。“拉”意为山口。原属札布让宗,是自波林通往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的山口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