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皇陵
西晋建都洛阳,历四帝52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死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崩于洛阳,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一带。但《晋书》仅载陵号,如宣帝葬高原陵,景帝葬峻平陵,文帝葬崇阳陵,武帝葬峻阳陵,惠帝葬太阳陵,陵址多略而不详。近年通过考古发掘,晋武帝峻阳陵和晋文帝崇阳陵的地理位置已基本确定,为进一步勘察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和惠帝太阳陵奠定了基础。
西晋建都洛阳,历四帝52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死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崩于洛阳,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一带。但《晋书》仅载陵号,如宣帝葬高原陵,景帝葬峻平陵,文帝葬崇阳陵,武帝葬峻阳陵,惠帝葬太阳陵,陵址多略而不详。近年通过考古发掘,晋武帝峻阳陵和晋文帝崇阳陵的地理位置已基本确定,为进一步勘察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和惠帝太阳陵奠定了基础。
明景泰三年(1452)析丽水县置,属处州府。治所即今浙江云和县。据《方舆纪要》卷94云和县:“本丽水县浮云、元和二乡地”,置县后因以为名。民国初属浙江瓯海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2年浙江省徙治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清史稿·地理志》丹江厅:“大丹江源出厅西南,小丹江自厅东南来会。”
即今云南开远市。明置土巡检司于此。
金明昌三年(1192)升永利镇置,属滨州。治所即今山东利津县。咸丰《武定府志》卷2:“本隋永利镇地,又邑有东津,合以名县。”元属济南路。明属济南府滨州。清属武定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5年改属武
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鱼梁之上有丘焉”。
①又名望潮楼、望海楼。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凤凰山上。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诗:“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居茅舍较清凉。”②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方舆胜览》卷54绵州:江楼“枕城之东隅,上有唐江亭记”。杜甫《送严
①元置,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南石门乡。②元置,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一百二十里白沙镇。明万历九年(1581)改为白沙水驿。
隋开皇三年(583)改泰兴县置,属龙州。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北白龙江西岸。一说即今青川县(乔庄镇)。大业初属平武郡。唐武德初属龙州。四年(621)属沙州,贞观元年(627)废入景谷县。古县名。
南朝梁大通元年(527)置,治所在涡阳县(今安徽蒙城县)。辖境相当今安徽蒙城县等地。东魏武定六年(548)改为谯州。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改涡州置,治涡阳县(今安徽蒙城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蒙城、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北哈拉板申村之西,为大黑河下游之湖泊。《汉书·地理志》 定襄郡武皋县:“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水经·河水注》:“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唐时称金河泊,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