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西京

西京

①东汉迁都洛阳后,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又引申为称东汉为东京,西汉为西京。张衡有《西京赋》。

②隋炀帝建雒阳为东京,因称长安为西京。

③唐显庆二年(657)以洛阳为东都,称长安为西都,亦名西京。天宝元年(742)定称西京,至德二年(757)改称中京。

④唐至德二年(757)收复两京,还都长安。因凤翔曾是肃宗的驻地,改为凤翔府,建号西京。上元元年(760)废京号。

⑤唐渤海国五京之一。在今朝鲜东北鸭绿江南岸惠山。《新唐书·渤海传》:“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渌府。领神、桓、丰、正四州……鸭渌, 朝贡道也。”《辽史·地理志》 渌州鸭渌府:“本高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城高三丈, 广轮二十里。”

⑥唐代,南诏王寻阁勒(808—809)称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为西京。世隆改称中都。

⑦五代唐陪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同光元年(923)四月,李存勗即帝位于魏州, 以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以即位前的晋王旧都太原府为西京。十一月复唐旧制,改西京为北京。

⑧五代晋改洛京为西京,在今河南洛阳市。《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天福三年(938)十月,“其洛京改为西京”。后汉、后周、北宋皆以此为西京。

⑨辽重熙十三年(1044)升云州为大同府,建号西京。故址即今山西大同市。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路。

⑩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义军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大西政权,名成都曰西京。清顺治三年(1646)撤销。

(11)明末李自成破西安,改为长安,号西京。


(1)西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汉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因称雒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又指称西汉为西京,东汉为东京。(2)隋炀帝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因称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为西京。(3)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因称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为西京,一称西都。天宝元年(742年)定称西京,至德二载(757年)改称中京。(4)唐至德二载(757年)收复两京,还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因凤翔曾为肃宗驻地,改凤翔郡为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县),建号西京。上元元年(760年)废京号。(5)渤海以鸭渌府为西京,故址在今吉林省临江市,或说即今临江市西南鸭绿江南岸长城里。(6)南诏王寻阁劝时,以太和(指阳苴咩城,即今云南大理市北大理市)为西京,至世隆称帝(859年),改称中都。(7)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一月复唐旧制,以京兆府(治今陕西西安市)为西京,至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罢京。(8)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以其为东京开封府,改东都河南府为西京,历汉、周及北宋不改。(9)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云州为大同府(治今山西大同市),建号西京。沿至金代不改。


猜你喜欢

  • 平夷县

    ①西汉置,属牂牁郡。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东。西晋永嘉五年(311)为平夷郡治。东晋改为平蛮县。②三国吴析番禺县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十五里。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新夷县。③北周大象元年(

  • 练城山

    在今湖北兴山县北。《方舆纪要》 卷78兴山县: 练城山在 “县北三十里。环绕如城”。

  • 朱圉山

    一作朱圄山。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三十里。《尚书·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汉书·地理志》 天水郡冀县:“《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水经·渭水注》:朱圉山“在梧中聚, 有石鼓, 不击自

  • 野猪峡

    在今陕西甘泉县北四十五里。山峡险窄,为戍守重地。《旧唐书· 梁师都传》: 武德二年(619),“梁师都与突厥数千骑来寇延州,营于野猪岭”。即此。在今陕西省甘泉县北。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师都与突厥攻

  • 恤品河

    又作苏滨水、速平江。即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北绥芬河。明 《寰宇通志》 卷116: 恤品河 “流经建州卫东南千五百里,入于海”。

  • 石笋山

    在今四川綦江县西二十里。《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石笋崖“在军北百里,往隆化路。有石如笋,高者三四丈,低亦丈余,凡数十焉”。《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石笋山在“县西二十里……以形似名”。

  • 沙河寨堡

    明置,属宁远卫。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沙河营乡。《方舆纪要》卷37宁远卫“松山寺堡”条下:“沙河寨堡在卫东北四十余里,又东北即长岭山堡。”

  • 龙归墟

    即今广东曲江县西北龙归镇。清同治《韶州府志》卷11曲江县有龙归墟。

  • 凌家场

    即今四川内江市西南凌家镇,接自贡市界。道光 《内江县志要》 卷1: 凌家场在 “西南六十里”。

  • 沽河

    ①又作沽水。即今白河、潮白河,东循北运河入海。《汉书·地理志》 渔阳郡渔阳县: “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 又 《水经·沽河》: “沽河从塞外来,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 西南与㶟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