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仔难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清姚莹 《东槎纪略》卷3: “葛吗兰本名蛤仔难,在淡水东北,三貂、鸡笼大山之后社番地也。……地名噶玛兰系番语,闽音不正,讹为蛤仔难。” 乾隆三十二年 (1767) 福建漳州人林汉生来此垦殖,嘉庆年间又有漳、泉及广东移民于此,十四年 (1809),已达六万余人。十六年(1811) 于此置噶玛兰厅。光绪元年 (1875) 改为宜兰县。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清姚莹 《东槎纪略》卷3: “葛吗兰本名蛤仔难,在淡水东北,三貂、鸡笼大山之后社番地也。……地名噶玛兰系番语,闽音不正,讹为蛤仔难。” 乾隆三十二年 (1767) 福建漳州人林汉生来此垦殖,嘉庆年间又有漳、泉及广东移民于此,十四年 (1809),已达六万余人。十六年(1811) 于此置噶玛兰厅。光绪元年 (1875) 改为宜兰县。
北宋置,属合水县。在今甘肃华池县东南凤川河畔。《方舆纪要》卷57合水县:凤川砦“在县东北五十里。亦曰凤川镇。宋范仲淹所置”。在浙江省桐庐县东部。面积151.9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凤岗,
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西北。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5: 布昆河 “经毕陵图淖尔南,和通卡伦北,又五十余里,入于 (额尔齐斯)河”。
西魏改白水郡置,属武州。治所在白水县(今甘肃武都县东北龙坝乡)。北周废。西魏时升白水县置,治今甘肃省武都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一带。北周时降为建威县。
即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方舆纪要》卷101南海卫: 东莞守御千户所 “洪武二十七年置,有砖城,周三里有奇,环城为池。一名南头城,备倭指挥亦驻于此”。其后,先后为新安县、宝安县城。
隋置,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古镇名。隋置,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二十家子古城。后废。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锦屏县。明洪武五年 (1372) 改为赤溪湳洞长官司。
在今湖南道县西十里。《方舆纪要》卷81道州:华岩“有两岩对峙,一明一晦”。
①即今雅砻江及与雅砻江合流后至云南巧家县的一段金沙江。为蜀地至云南西部必经之地。《史记·司马相如传》: 相如略定西夷,“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即此。②在今湖南会同县东。《方舆纪要》 卷82会
①战国秦建。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之间黄河上。《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五十年 (前257),“初作河桥”。《正义》: “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②西晋泰
一名东山。即今福建莆田市北草堂山。1965年版《莆田县志》卷1地理志:“广业、广西两溪合流如漈,故名。”旁有西岩,为南宋史学家郑樵读书处,故世称郑樵为“夹漈先生”。古山名。又称东山。即今福建省莆田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