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
①在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接广西灌阳县界。《清一统志 · 永州府一》: 营山 “层峦叠嶂,绵亘数十里,实为州之西屏。其中峰最高,营水出此”。
②在今四川营山县西。《寰宇记》 卷139蓬州朗池县: 营山 “在县西南一里”。《舆地纪胜》 卷188蓬州: “ 《图经》 云,营山产冬青,蜡冬青叶,上生白粉,掇其粉聚甑上炊蒸之,少选粉落蜡,浮水上为块,取块再熔,即成蜡矣。” 唐贞元间迁朗池县于其附近。北宋改为营山县,以此名。
①在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接广西灌阳县界。《清一统志 · 永州府一》: 营山 “层峦叠嶂,绵亘数十里,实为州之西屏。其中峰最高,营水出此”。
②在今四川营山县西。《寰宇记》 卷139蓬州朗池县: 营山 “在县西南一里”。《舆地纪胜》 卷188蓬州: “ 《图经》 云,营山产冬青,蜡冬青叶,上生白粉,掇其粉聚甑上炊蒸之,少选粉落蜡,浮水上为块,取块再熔,即成蜡矣。” 唐贞元间迁朗池县于其附近。北宋改为营山县,以此名。
①在今广东阳山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1阳山县: 宝源山 “山产黑铅,居民尝采取之。宏治九年,奸徒相结为盗,始禁不复采”。②亦名宝山、宝泉山。在今四川巫溪县北双溪乡(谭家墩) 西。《舆地纪胜》
南朝梁大同五年(539)置,属上隽郡。治所在今湖北通城县东南塘湖镇。隋开皇九年(589)废。古县名。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置,治今湖北省通城县东南。属上雋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废。
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南临黄河。《后汉书·西羌传》: 永元五年 (93),护羌校尉 “ (贯)友乃遣兵出塞,攻迷唐于大小榆谷,获首虏八百余人,收麦数万斛,遂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度兵击迷唐”
金废文安县置,属富庶县。在今辽宁建平县西北红帽子村附近。(1)在河北省文安县中部、文安洼西侧。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39.7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文安,人口7300。隋为丰利县治,唐始为
在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永兴岛北,位于石岛之北七连屿范围内。1947年公布名称为中沙洲。以在南沙洲和北沙洲之间,故名。因洲上有红草生长,又排行第二(南沙洲排行第一),中国渔民向称红草二。
即临沅山。在今广东曲江县北。《水经·清水注》: “林水出县东北洹山。王韶之 《始兴记》 曰:林水源里有石室。”
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南修仁镇西。《明史·地理志》修仁县:“旧治在今县西马浪坪。”
即今湖南永州市南二十五里富家桥镇。清《乾隆内府舆图》: 永州府零陵县南有富家桥。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北三堆镇。《清一统志·保宁府二》:三堆坝“在昭化县北二十五里。江岸有大石三堆,因名”。
西汉置,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金塔县东北双古城遗址。《汉书·地理志》 注:师古曰,“阚骃云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北魏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属酒泉郡。北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