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
一名荆子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清王定安 《求阙斋弟子记》 卷12: 同治五年 (1866) 七月,上谕: “张、牛等股有向淅川、内乡之意,而荆紫关、潼关为入陕通衢。”
又称荆子关、荆子口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城关镇西北。南临丹江,北负群山,为豫、鄂、陕三省交通咽喉,历为交通、军事、商业要津。西汉时名草桥关。明代以关后山上长满荆条,荆花盛开时遍地荆籽飘落,改名荆籽关。后以荆花呈紫色,遂雅称今名。金正大八年(1231年)武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以抗蒙古军队于此。
一名荆子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清王定安 《求阙斋弟子记》 卷12: 同治五年 (1866) 七月,上谕: “张、牛等股有向淅川、内乡之意,而荆紫关、潼关为入陕通衢。”
又称荆子关、荆子口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城关镇西北。南临丹江,北负群山,为豫、鄂、陕三省交通咽喉,历为交通、军事、商业要津。西汉时名草桥关。明代以关后山上长满荆条,荆花盛开时遍地荆籽飘落,改名荆籽关。后以荆花呈紫色,遂雅称今名。金正大八年(1231年)武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以抗蒙古军队于此。
西汉置,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肥乡县东北十五里。东汉属巨鹿郡。《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续汉书》:“河水从列人北流,如决河水灌之,皆可令为鱼。”即此。北齐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肥乡县东北。属广
①北宋置,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邕宁县西。《舆地纪胜》卷106邕州:左江镇“在宣化县西去二程”。辖左江流域羁縻州县。元废。②明置,属广西布政使司。清治所在南宁府(今广西南宁市)。1913年改置邕南、田南
北周宣政元年 (578) 置,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以洺水为名。隋大业初改为武安郡。唐武德初复名洺州。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鸡泽、永年、曲周、丘县、肥乡、武安等市县地。天宝元年 (74
即日喀则。今西藏日喀则市。
1913年改罗斛厅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罗甸县。1930年改名罗甸县。旧县名。1913年由罗斛厅改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驻地龙坪镇。因原名欠雅,1930年更名罗甸县。
即今广东信宜县东北贵子镇。清光绪《高州府志》 卷10信宜县: 贵子在 “县北一百八十里”。
即今福建光泽县北之西溪。《方舆纪要》 卷98光泽县: 杭川 “在县北。俗名大溪。源出县西七十里极高岭,东流合杉关、止马诸水,曰西溪。经雷公滩,以水石相激,滩声若雷也。又经县西八里之搪石滩,怪石攒矗,飞
①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40繁峙县: “宝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有南冶谷,路通直隶唐县、定州之境。”②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东北老宝山城稍西。《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宝山在 “
即金肃州。辽重熙十二年 (1043) 置,治所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城塔村古城。又称金肃州。辽重熙十二年(1043年)伐西夏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纳林。重熙十九年“夏人侵金肃军,败之”,二十
在今陕西靖边县西。《宋史·西夏传》:元丰四年 (1081),分道伐西夏,内侍王中正 “至宥州奈王井,粮尽,士卒死亡者已二万,乃引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