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特右翼旗
后金崇德七年(1642)置,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驻地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哈布其勒西南。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属察哈尔省。1947年迁驻温都尔庙(今苏尼特右旗东南朱日和镇),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迁驻赛汉塔拉。
旧旗名。清崇德七年(1642年)以苏尼特部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东南哈布其勒西南。属锡林郭勒盟。20世纪40年代徙治温都尔庙,即今苏尼特右旗东南温都尔苏木,50年代徙治赛汉塔拉镇,即今治。
后金崇德七年(1642)置,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驻地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哈布其勒西南。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属察哈尔省。1947年迁驻温都尔庙(今苏尼特右旗东南朱日和镇),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迁驻赛汉塔拉。
旧旗名。清崇德七年(1642年)以苏尼特部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东南哈布其勒西南。属锡林郭勒盟。20世纪40年代徙治温都尔庙,即今苏尼特右旗东南温都尔苏木,50年代徙治赛汉塔拉镇,即今治。
亦称博力,又作希禅屯。为唐勃利州和黑水都督治所。明为喜申卫治。清属吉林三姓副都统辖境。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清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伯力地方在三姓东北千六百余里,乌苏里江入松花江处东岸。”清咸
元至正末改白泥等处长官司置,治所即今贵州余庆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为白泥长官司。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等处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余庆县。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
宋置,属邵武县。即今福建邵武市东南拿口镇。元置拿口巡司于此。明初废。清复置巡司。民国时称拿口镇。
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六十里芒砀山。《史记·高祖本纪》: 秦始皇东游,“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清一统志·归德府》: 砀山“在永城县北八十里。与江南砀山县接界。亦曰宕山”。今芒砀山主峰
古时谓东夷有九种。《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臾、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又《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
即今山东龙口市东北四十九里诸由观镇。清同治 《黄县志》 有诸由铺。1984年设镇。
清康熙十四年(1675)置,属察哈尔左翼。驻地在布尔噶台(今内蒙古化德县东北七号村一带)。1914年改称察哈尔左翼正白旗。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察哈尔部编置。驻布尔噶台(今内蒙古化德县东北七号村
在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源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北。《晋书·慕容皝传》: 东晋建元二年 (344) 伐宇文逸豆归,斩涉奕于,豆归远遁漠北,“改涉奕于城为威德城”。
又称鹿港厅。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析彰化县置,属台湾府。治所在鹿仔港 (今台湾彰化县西南鹿港镇)。光绪十三年 (1887) 废入彰化县。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置,治今台湾省彰化县西鹿港镇。
在今湖北襄樊市北。《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遣晃助曹仁讨关羽,“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即此。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北。《三国志·徐晃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