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旁
地区名。明、清时指今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以东、西江以南地区。以罗旁山得名。为瑶人所据。《明史·神宗本纪》: 万历五年 (1577) 夏五月,“广东罗旁瑶平”,因置罗定州。《清一统志· 罗定州》: 泷水废县,“ 《州志》,罗旁东界新兴,西抵岑溪,南连阳春,北尽长江,与德庆、封川仅隔一水”。
古地区名。明、清时对今广东省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东南,西起大人山、东至西江一带地区的泛称。因罗旁山得名。山区多瑶、壮村寨。明万历五年(1577年)官军在此破瑶寨五百余所,置罗定州。
地区名。明、清时指今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以东、西江以南地区。以罗旁山得名。为瑶人所据。《明史·神宗本纪》: 万历五年 (1577) 夏五月,“广东罗旁瑶平”,因置罗定州。《清一统志· 罗定州》: 泷水废县,“ 《州志》,罗旁东界新兴,西抵岑溪,南连阳春,北尽长江,与德庆、封川仅隔一水”。
古地区名。明、清时对今广东省云雾山西北、云开大山东南,西起大人山、东至西江一带地区的泛称。因罗旁山得名。山区多瑶、壮村寨。明万历五年(1577年)官军在此破瑶寨五百余所,置罗定州。
在今河南邓县南。南宋端平二年(1235),蒙古兵攻唐州,守将全子才弃师走,襄阳帅赵范败之于上闸。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南。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襄阳帅赵范败元兵于此。
清置,属四川提督。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乾隆四十三年 (1778) 改游击为都司。《清史稿·胡中和传》: 同治三年 (1864),“冬,剿苗匪于建武,腰中弹伤,力战败之”。即此。光绪三十三年 (1
①元至正六年(1346)置,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东二十里。《清一统志·河南府二》 引《县志》称:“关据岭上,颍水合流,至此汇为巨浸而出,道路险隘,关口陡峻。”②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北二十五里石羊桥。《
1935年改临江设治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城子。王树五《云南省市县名考释》:“‘宁江’一名则取‘临江’二字之谐音而成。”( 《地名集刊》 1986年第2期) 1949年迁治
在今陕西定边县东南柳树涧井村附近。《清一统志·延安府二》: 柳树涧堡 “地有柳树涧,因名。明天顺初置,成化中,余子俊移守永济。嘉靖三十七年,巡抚董威修复旧堡,自永济移守于此。城在山上,周三里有奇,门二
①春秋战国时巴国别都。在今四川丰都县。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 后治阆中。”《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历平都,(东望)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东汉永元二年
唐贞观九年(635)分大乡县置,属辰州。治所即今湖南保靖县。《元和志》卷30三亭县:“因县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为名。”天授二年(692)属溪州。五代末废。古县名。唐贞观九年(635年)分大乡县置,治今湖
唐仪凤二年(677)置,属晏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后废。
即今甘肃安西县东布隆吉乡。《清史稿·地理志》 安西直隶州:“雍正元年,复置沙州所,筑布隆吉城,设安西同知治焉。”五年(1727),柳沟卫移治于此。按,“布隆吉”为蒙古语,意为河道转弯处。
五代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8)置,属万州。治所在今四川梁平县。《舆地纪胜》卷179梁山军:“五代伪蜀在今军治置屯田务,曰石氏屯田务。皇朝平蜀,土豪石处赟纳庄田八所。”北宋乾德三年(965)废,移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