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
殷武丁时方国。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殷契粹编》1175片:“王敦缶于。”《殷虚文字》乙编6423片:“缶受年。”又5393片:“缶不其来见,缶不其来王”,皆此。
古国名。殷武丁时方国。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殷契粹编》 1175 片:“王敦缶于蜀”;《殷虚文字》乙编 6423 片:“缶眔蜀受年”;又 5393 片“缶不其来见——缶不其来王”。皆即此。
殷武丁时方国。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殷契粹编》1175片:“王敦缶于。”《殷虚文字》乙编6423片:“缶受年。”又5393片:“缶不其来见,缶不其来王”,皆此。
古国名。殷武丁时方国。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殷契粹编》 1175 片:“王敦缶于蜀”;《殷虚文字》乙编 6423 片:“缶眔蜀受年”;又 5393 片“缶不其来见——缶不其来王”。皆即此。
即今广西贺县西南沙田。《明史·地理志》 贺县: “北有沙田寨巡检司,后迁县 (故治在今贺街镇) 西点灯寨,寻废。”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东南沙田。明时移沙田寨巡检司治此。
①在今陕西长安县(韦曲镇)南。《方舆纪要》卷53西安府:交水在“府南三十里。一名福水。上承樊川,西至石碣,遂分为二: 一注沣水,一入昆明池”。②即今云南曲靖市北二十六里西平镇。元至元十三年(1276)
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淮河南岸。《陈书·宣帝纪》: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十月,“丁未,齐兵万人至颍口,樊毅击走之。辛亥,齐遣兵援苍陵,又破之”。即此。
南齐置,属宋平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山平省一带。隋开皇初废。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郡置,属并州。治所在乡县(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辖境相当今山西榆社、武乡、沁县、襄垣、左权等县地。太和十五年(491)与县同移治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隋开皇初废
明洪武七年 (1374) 改滑州置,属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清属卫辉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徙治道口镇 (今滑县)。属平原省。1952年还属河南省。在
在今广东廉江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04石城县:东桥江“在县东南四十里。《志》云:源出化州境谢获山,南流二十里,经雷州府遂溪县之柳浦,东南会石门水入海”。
即今四川红原县境之白河,在若尔盖西南注入黄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河水“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邻哈喇,译言细黄河也。思本曰:哈剌河自白狗岭之北,水西北流五百余里,与黄河合”。
北魏宣武帝改陕县置,为恒农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北周明帝二年(558)复改为陕县。古县名。北魏宣武帝以陕县改名,治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旧陕县。为恒农郡治。北周复为陕县。
亦作纳谿县。南宋绍定五年(1232)改纳溪砦置,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泸州市西南三十里安富镇(永宁河东岸,旧纳溪县城)。元大德中因遭大水害迁于今县北十里旧县坝。至大初迁回故址。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