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 (緜) 水
即今四川绵竹县东北之绵远河。《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 《元和志》 卷31绵竹县: “绵水出县西北紫岩山。《蜀都赋》 ‘浸以绵、洛’ 谓此水也。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
即今四川绵竹县东北之绵远河。《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 《元和志》 卷31绵竹县: “绵水出县西北紫岩山。《蜀都赋》 ‘浸以绵、洛’ 谓此水也。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西汉扬雄《蜀都赋》:“五屼参差。”西晋左思《蜀都赋》:“蹑五屼之蹇浐。”刘逵注:“五屼,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越巂,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皆指此。
即今湖南安化县东五十五里小淹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安化县图:县(旧治在今县东南梅城镇)北有小淹市。
元至元十七年 (1280) 置,属湖广行中书省。治所在雷州路 (今广东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信宜、廉江以南雷州半岛、广西浦北、灵山、防城港以南以东地区及海南省。明洪武二年(1369) 废。元至元十七
唐东都洛阳的粮仓。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皇城外的东北方。初为隋含嘉城,唐初改置为含嘉仓。面积约45万平方米。仓窖约四百多个。大者可储粮一万四千多石,小者亦可储六千多石。唐杜佑《通典·食货》 卷12:
在今广东大埔县北,与福建接界处。《方舆纪要》 卷103大埔县: 虎头沙隘 “在县东北”。明置巡司于此。
在今安徽宣州市南二里。下俯宛溪,有响潭。唐权德舆 《宣州响山新亭新营纪》 称: 响山,“两崖耸峙,苍翠对起”。
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主峰在今浙江江山市南保安乡南。系钱塘江、闽江、鄱阳湖水系分水岭。《方舆胜览》卷7衢州:仙霞岭“在江山县。黄巢传云:巢破饶、信、衢等州,刊山开道,即此”。《方舆纪要》卷89浙江总叙:仙
在今陕西汉中市或南郑县境。《方舆纪要》卷56汉中府南郑县:厄水戍“在府境。晋建兴初,梁州贼杨虎击刺史张光,屯于厄水。盖其地临水为险云”。
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十七里。西汉置阳信县于此。《方舆纪要》 卷31海丰县 “广武城” 条下: 信城,“在县北十里。《志》 云,韩信下齐时所筑城也。今名信城里”。
即今安徽天长县南二十五里郑集镇。清嘉庆 《天长县志》 卷2: 县南有郑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