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路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绍兴府置,二十一年 (1284) 后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山阴、会稽二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流域和余姚、慈溪二市西部。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改为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绍兴府置,治所、辖境同绍兴府。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复改为府。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绍兴府置,二十一年 (1284) 后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山阴、会稽二县(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浦江县除外)、曹娥江流域和余姚、慈溪二市西部。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改为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绍兴府置,治所、辖境同绍兴府。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复改为府。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四十五里积石。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巡司于此。嘉靖中废。
又名看经楼。五代吴越王钱镠建,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外西湖边。北宋苏轼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即“看经楼”。
明洪武十七年 (1384) 改云远府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缅甸北部孟养。后废。三十五年(1402) 复置。永乐二年 (1404) 改宣慰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云远府置,治今缅甸境内克钦邦
金贞元元年 (1153) 改汴京路置,治所在开封府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河南阌底镇及崤山、熊耳山以东,山东曹县、武城、鱼台、安徽砀山县及涡河以西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82桂阳县: 筋竹山在 “县东北七里。峰峦耸峙,竹木蓊郁,重冈复水,回抱左右”。《清一统志·郴州一》谓筋竹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即越城岭。为五岭之一。在今广西全州、资源二县间。《资治通鉴》:唐光化三年(900),“静江节度使刘士政闻马殷悉平岭北,大惧,遣副使陈可璠屯全义岭以备之”。即此。古山名。又称越城岭、越岭、始安岭、临源岭
旧名新民埠。即今广东花都市驻地新华街。1955年花县迁治于此。1993年改设花都市。
即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渤海乡。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89酉阳直隶州: 蒲海坝铺 “在州东八十五里”。
又名柞水。在今陕西镇安县东。《清一统志·商州》 “柞水” 条引 《镇安县志》: 乾祐河 “在县东三里,即泎水也。源出咸宁县秦岭,至旧县关入县境,又南至洵阳之两河关,合洵河”。
隋大业三年 (607) 改盐州置,治所在五原县 (今陕西定边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县和内蒙古鄂托克旗以南地。唐初改为盐州。隋大业三年(607年)以盐州改名,治五原县(今陕西定边县)。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