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禺山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山 “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符禺之水出焉”。《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引 《华州志》: “符禺山,即今之涧谷,在州西南四十里。”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山 “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符禺之水出焉”。《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引 《华州志》: “符禺山,即今之涧谷,在州西南四十里。”
北魏置,治所在武川县(今河南南召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南召县及方城县西部地。西魏改为蒙州。北魏置,治武川县(今河南南召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南召县地。西魏改置蒙州。
在今云南华宁县西南四里。《方舆纪要》卷115宁州: 高河泉 “在州西南四里团山顶,外窿中洼,周二百余步,涝不旱,雨不溢”。
唐置羁縻州,属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后废。
又作能兔河。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上游,为乌拉河的支流。清 《乾隆内府舆图》 作“能图必拉”。光绪 《吉林通志》 卷22: 乌苏哩江“又西北径能图山东受能图河。河出东南窝集中,三泉齐发,西北流,
即口北。泛指今长城以北地区,包括今内蒙古及蒙古国地。在长城隘口以外,故名。即“口北”。
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炀帝西巡,自拔延山入长宁谷,“度星岭”。即此。古山名。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处一带。隋大业五年(609年),炀
又作婆润县。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武康郡。治所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九十六里。《元和志》 卷31平泉县: “婆闰故县在县南四十六里。”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平泉县。古县名。西魏恭帝二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 置河口副督办,属临开广道。1914年改为河口对汛督办,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民国《云南河口对汛督办公署造报地志资料细目清册》:“现在对汛督办驻在地,适当
清乾隆四十年 (1775) 筑,在今新疆奇台县东南九十里老奇台镇。四十一年 (1776) 置奇台县于此。光绪十五年 (1889),县徙治古城 (今奇台县),而设屏营驿于此。
北宋嘉祐四年(1059)改益州路置,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大渡河以北,龙门山西南及沱江以西大部,以东一小部分地区。元初废。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置,治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