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望山

秦望山

①又名秦山、秦皇山。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秦望山 “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亦曰秦驻山。山南有洞甚深邃; 又有坑,产白垩”。

②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舆地纪胜》 卷9江阴军: 秦望山在 “县西南二十七里。《旧经》 按,《风土记》: 山在蜀川,秦始皇驱之以塞东海,至此不肯前,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江阴县: 秦望山 “秦始皇尝登此四望,因名。明初遣兵取江阴,张士诚据守此,以拒王师,诸将乘风雨夺其山,进薄城西,遂克之”。

③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将台山。《寰宇记》 卷93引《舆地志》: “始皇东游,登此欲渡会稽,故名。”宋 《淳祐临安志》 卷8引 《两朝国史志》 云: “钱塘有秦望山。《旧图经》 云: 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一十里一百步……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 唐景福二年(893),钱镠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即此。


(1)古山名。(1)在今江苏省江阴市西南。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山四望,故名。明初张士诚据此以拒朱元璋。(2)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唐大顺元年(890年),钱镠筑夹城起于此。(2)今山名。(1)在上海市金山区南部张堰镇境内。高30.5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此山眺望东海,故名。一说有坑产白垩,“垩”与“恶”同音,取反义作白善山。别名秦山、秦驻山。山上有龙游洞、飞来石、翠微峰、仙人洞、试剑石、白龙洞、石马磴、老人峰等古迹,人称“秦山八景”。为沪郊游览胜地。(2)在浙江省杭州市南。相传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五代唐同光中钱氏于山上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自然成行,名金洞门。有罗刹石在山之东南,横截江涛,五代开平中为潮沙涨没。


猜你喜欢

  • 阿鲁科尔沁部

    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首领为元太祖弟哈撒儿后裔。哈撒儿十五世孙昆都伦岱青号所部为阿鲁科尔沁。天聪四年(1630),其子达赉率部归附后金;八年,编为二旗,划定牧地。崇德元年(1636),合并为阿鲁科

  • 界场

    亦作界石场。即今重庆市巴南区东界石镇。清乾隆 《巴县志》 卷2: 界石场 “离城六十里”。

  • 四大镇

    明、清时四大工商业城镇的合称,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朱仙镇)、汉口镇(今湖北武汉市汉口)、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市)、佛山镇(今广东佛山市)。明、清四个工商业城镇的合称,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朱

  • 仙居口镇

    一名仙居镇。即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仙居乡。明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77荆门州“沙阳镇”条下:“仙居镇, 以近仙居山而名。峰岩险峻,为往来要道。”古镇名。在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北仙居乡。清初设巡检司于此,后

  • 成都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成都府置,为四川行中书省治。治所在成都、华阳二县(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以南, 内江、井研以北,简阳、德阳以西,都江堰市以东地区。明初复改为成都府。蒙古入蜀,改成

  • 华山

    ①在今河北三河市北。《方舆纪要》卷11三河县:华山在“县北三十里。一名兔儿山。即香河县骆驼港之源也。其地又有石城、青梁诸山口”。②又名花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寰宇记》卷90升州句容县:华山,“《梁书

  • 徐墩溪

    即今福建建阳市南二十五里徐震溪。《方舆纪要》 卷97建阳县: 徐墩溪 “源出顺昌县接界之五峰山,流至此,可通舟楫。亦流合交溪”。

  • 白鹿原

    亦名霸陵原。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灞河与浐河之间,东西宽约十三里,南连秦岭,北达灞、浐交汇处,长四十余里。《续汉书·郡国志》 新丰县注引《三秦记》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宋程大昌《雍录》卷7:

  • 伊力嘎

    即今黑龙江省抚远县。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绥远县,土名伊力嘎。地当东三省东北之极边。”清宣统元年(1909)置绥远州于此。

  • 浪卡子县

    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南,与不丹相邻。属山南地区。面积9000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2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浪卡子镇。浪卡子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白鼻尖”。在此实指白色的鼻形山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