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驿
①在今河北大名县西南。《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李密从杨玄感被执,“行至魏郡石梁驿,饮防守者皆醉,穿墙而逸”。
②在今河南安阳市附近。《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既败,李密被锁送高阳,“行至魏郡石梁驿,饮防守者皆醉,穿墙而逸”。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既败,李密被锁送高阳,“行至魏郡石梁驿,饮防守者皆醉,穿墙而逃”,即此。
①在今河北大名县西南。《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李密从杨玄感被执,“行至魏郡石梁驿,饮防守者皆醉,穿墙而逸”。
②在今河南安阳市附近。《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既败,李密被锁送高阳,“行至魏郡石梁驿,饮防守者皆醉,穿墙而逸”。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既败,李密被锁送高阳,“行至魏郡石梁驿,饮防守者皆醉,穿墙而逃”,即此。
①隋唐以前,对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的惯称;另外,与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为江东相对而言,又可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即指此。②唐方镇名。广德二年(76
在今吉林大安市西北洮儿河入嫩江口。《元史·世祖纪》: 至元二十六年 (1289) 二月丁卯,“合丹兵寇胡鲁口,开元路治中兀颜牙兀格战连日,破之”。即此。
1932年9月析河南光山县及湖北黄安、麻城二县地置,属河南省。治所在新集 (今河南新县治)。以国民党将领刘峙的号而命名。1947年改为新县。旧县名。1933年由河南省光山县南部和湖北省黄安(今红安)、
古地名。在今浙江诸暨县东北。《水经·渐江水注》: “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 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是。” 按: 今本 《吴越春秋》 无此文。埤中亦不能确指
一作小若驿。即今福建闽侯县西北小箬。位于闽江北岸,路通闽清县,为戍守要地。宋《淳熙三山志》卷5驿铺:小若驿在“闽清县东北五里。祥符二年(1009)重建”。《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三山驿”条下:“(府
亦作飞越岭。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为与泸定县界山。《元和志》卷32汉源县:飞越山“在县西北一百里。山西、北两面并接羌戎界,仪凤二年置飞越县,天宝初废”。山高险,旧为沉黎西境之要害,由蜀入藏必经之路。
南宋绍定五年(1232)置,属建宁县。即今福建建宁县西王泥排。元置西安巡司于此。明洪武三年(1370)迁治里心保。
亦名盛京边墙,又名柳墙、条子边。在今辽宁、吉林二省境。清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中陆续建成。南起今辽宁东港市南,东北经新宾满族自治县东折西北至开原市北,折而西南,迄山海关与长城相接,名为 “老边”,
南宋庆元元年 (1195) 升秀州置,属两浙西路。治所在嘉兴县 (今浙江嘉兴市)。辖境当今浙江省的杭州湾以北 (海宁市除外)、桐乡市以东地区及上海市所属吴淞江以南诸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改为嘉
今山东泰安汶水及其四条主要支流的合称。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汶凡有五:北汶、嬴汶、牟汶、柴汶、浯汶, 皆源别而流同。”《元和志》沿用。据《水经注》,五汶应为汶水干流及牟汶、北汶、石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