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坛山
一名坛头山。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海中檀头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东门山”条下:“又南十里有大门、担子、石坛等山。或曰石坛山即坛头山,有南北壳、莱蓝等澳,可以避风泊船。贼由日本而来,每望此山收泊。嘉靖中,设军哨守。”清时设把总驻防。
古岛屿名。又称坛头山。即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中檀头山。明嘉靖时于此设军哨守。清设把总驻防。
一名坛头山。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海中檀头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东门山”条下:“又南十里有大门、担子、石坛等山。或曰石坛山即坛头山,有南北壳、莱蓝等澳,可以避风泊船。贼由日本而来,每望此山收泊。嘉靖中,设军哨守。”清时设把总驻防。
古岛屿名。又称坛头山。即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中檀头山。明嘉靖时于此设军哨守。清设把总驻防。
蒙古中统四年 (1263) 改柔远县置,为隆兴路治。治所即今河北张北县。元为兴和路治。明洪武中废。古县名。蒙古改柔远县置,治今河北省张北县。为兴和路治。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兴和府治。后废。
西汉置,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白彦花镇(哈拉汗补隆)西。东汉末废。《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乌
即药洲。在今广东广州市教育路南方剧院水池内。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5:九曜石“在药洲旁,南汉主刘使罪人移自太湖灵壁浮海而至者。石凡九,高八九尺或丈余。嵌嵒峍兀,翠润玲珑,望之若崩云,既堕复屹。上多宋
①在今福建政和县东。《方舆纪要》 卷97政和县 “筹坑山” 条内: “铜盘山在县东三十里。高数千仞,为邑境之望。” 《清一统志·建宁府》: 铜盘山 “在政和县东三十里。高插天际,非攀萝扪葛不可上。七星
在今广西桂平县北金田镇西北。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 (1851年1月 11 日),洪秀全在此举行武装起义,建号 “太平天国”。清王闿运《湘军志》 卷1: “金田村者,浔州倚郭桂平县地,前史称大藤峡也。
南宋置,治所在今贵州龙里县北。后废。南宋置,治今贵州省龙里县北。属黔州所领诸羁縻州。后废。
即今湖北黄梅县南七十二里小池镇。《宋书·桂阳王休范传》:元徽元年(473),“以第五皇弟晋熙王燮为郢州刺史,长史王奂行府州事,配以资力,出镇夏口。虑为休范所拨留, 自太子洑去,不过寻阳”。
明成化以后置,属高罗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境。清废。
①或作补陀落迦山。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东北莲花洋中之普陀山。宋 《宝庆四明志》 卷20昌国县: “普陀洛迦山在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 今系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洛迦”,梵文意为 “小白
一名官烈山。在今福建永泰县东官烈。《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永福县“高盖山”条下:观猎山“在县东八十里。旧传越王常观猎于此。元末,故总管王翰避地山中,闻元亡自尽,因亦名官烈山”。古山名。又称官烈山。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