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渎
在今江苏宜兴市。市西南为上渎,市东北为下渎。《方舆胜览》卷4常州:百渎“上百渎至宜兴县五十七里,下百渎至宜兴县五十里。荆溪既居下流,受数郡之水,古人以一渎不能当,故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又开横塘一道,绵亘数十里,以贯百渎。盖横塘直南北以经之,百渎列东西以纬之。分流以下震泽”。《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百渎“今自县北至县东南,以渎名者凡数十处,皆源流断续。宏治中,尝开浚三十余渎,正德中亦尝开浚,寻复湮塞。说者谓东坝筑而荆溪之流杀,荆溪杀而百渎中绝矣”。
在今江苏宜兴市。市西南为上渎,市东北为下渎。《方舆胜览》卷4常州:百渎“上百渎至宜兴县五十七里,下百渎至宜兴县五十里。荆溪既居下流,受数郡之水,古人以一渎不能当,故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又开横塘一道,绵亘数十里,以贯百渎。盖横塘直南北以经之,百渎列东西以纬之。分流以下震泽”。《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百渎“今自县北至县东南,以渎名者凡数十处,皆源流断续。宏治中,尝开浚三十余渎,正德中亦尝开浚,寻复湮塞。说者谓东坝筑而荆溪之流杀,荆溪杀而百渎中绝矣”。
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十里。明 《徐霞客游记· 粤西游日记三》: “过穆窑,闻知犀牛洞在麒麟村……麒麟村人指犀牛洞在北山东峰之上,相去祗里许耳。” 《清一统志·南宁府》: 犀牛洞 “诸峰环立,洞最虚明,可列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北。战国魏于此置邺县。东汉末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十六国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于此。《水经·浊漳水注》:“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其城东西
西晋元康初建于谷水上。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潘岳 《西征赋》: “驻马皋门。” 《水经·谷水注》: “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谓之皋门桥。”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安多县安多买马区。唐时吐蕃曾于此置驿站。《新唐书·地理志》:“鹘莽驿……百里至野马驿。”
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十里。《资治通鉴》: 唐武德元年 (618),“车驾幸周氏陂,过故墅”。胡注:“故墅,在高陵县西十里店,上旧所居也。武德六年,名龙跃宫。”在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唐武德元年(618年)高祖
又名白石山、太首山。即今安徽广德县西南八十里太山。为桐水发源地。《寰宇记》 卷103广德县: 桐源山 “在县南八十里。按 《左传》: 鲁哀公十五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注云,广德县西南有桐水
东魏置,属汲郡。治所即今河南修武县。寻废。古县名。东魏置,治今河南省修武县。属广宁郡。不久废。
在今湖南辰溪县东南一里。明置巡司于此。在湖南省津市市南部。面积68.6平方千米。人口1万。镇人民政府驻渡口,人口1390。为水路要津。1956年设渡口乡,1958年为渡口公社,1984年置镇。产稻、棉
又名金山。在今广东四会市北一里。《舆地纪胜》 卷96肇庆府: 金岗山,“按顾微之 《广州记》 云,行人往往见金人游于岗侧。《图经》 云: 按(四会) 县境有银岗,在县之北,疑是此尔。县西江中又有金鸡洲
在今福建平和县东三十六里文峰乡九层岩峡谷中。唐咸通七年(866)僧义中创建。清末重建。分前后两组,前组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后组有祖殿、塔殿、斋堂等。塔殿内有明李宓书《重刻唐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