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龙潭

白龙潭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五十里。明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下:“石匣之东南,渡潮河十五里为石盆峪。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 水悬崖而下入于潭。潭外为盆,水从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上有庙。”庙名龙泉寺。今于此建高30米、宽20米的大坝,水由坝上直泻而下,形成壮观瀑布。瀑布前方建有水电站。

②在今河北魏县西南。《资治通鉴》:唐乾宁三年(896),“李克用自将攻魏州,败魏兵于白龙潭”。即此。

③即今辽宁绥中县东南白龙滩西小河。《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白龙潭“在卫东南七十里。南流入海”。

④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武当山北。《方舆纪要》卷79均州:白龙潭“在大和山北五龙峰之顶。有水曰灵池, 流为黑虎涧, 汇为白龙潭, 注于磨针涧”。

⑤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5建水州:“白龙潭在府西北二里。灌溉甚溥。亦曰白龙泉。有桥跨其上。”

⑥在今云南鹤庆县北七里。《方舆纪要》卷117鹤庆军民府:白龙潭“潭之上山数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顶,下为白鹭山,势若骞凤。泉源甚远,至白龙洞,下有泉百派,汇而为潭。又西龙潭,在府西七里。源出覆釜山,东流溉诸村田,亦名上潭。其东北有龙宝潭,亦名下潭,周五百丈,堤曰万年堤,石闸之下有会济池,东分一小闸,为波流山,亦金灯山脉也。《志》曰,府境龙潭凡十五,流入漾共江者十三,曰黑龙、曰青龙、曰白龙、曰西龙、曰龙宝、曰吸钟、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漾、曰柳树、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其流入金沙江者曰龙公,而仃蓄极深者曰大龙”。


(1)在今河北省魏县西南。《资治通鉴》:唐乾宁三年(896年),河东帅“李克用攻魏州,败魏兵于白龙潭”,即此。(2)在北京市密云县城东北3千米的龙潭山中。三面青山环抱,西临密云水库,自古即为风景名胜区。潭呈盆形,四壁陡峭,光滑可鉴,泉水注入深潭中,飞珠溅玉。自宋代起,此处建有下寺、龙泉寺、菩萨殿、大佛殿、五龙祠、关帝庙等寺观。清代又大规模扩建行宫。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均曾来此避暑,或拜天祈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龙潭古庙会,四方民众云集于此,热闹非凡。1990年后又建白龙潭度假村,分为别墅区、游乐区、登高区、果林区、狩猎区、文物古建筑区等部分,供中外游人度假观光。


猜你喜欢

  • 对泽

    在今山西临猗县南王寮村。《水经·涑水注》:“(猗氏)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

  • 苏秦墓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轩里人。纵横家。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六国拜他为相,迫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后事败被车裂而死。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2载:“出青阳门外三里

  • 广石

    在今陕西勉县西。《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即此。

  • 蒱县

    即蒲亭县。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南十五里。旧本 《隋书·地理志》: “西魏置蒱县。” 今标点本改蒲亭县。

  • ?厄 (阨)

    即冥厄。 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南。 《史记·苏秦传》: “魏弃与国而合于秦, 因以塞��厄为楚罪。” 即此。

  • 圣友寺

    又名清净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在今福建泉州市涂门街。元至大二年(1309)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宝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割建乡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置,属建昌路。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境。二十六年 (1289) 废。

  • 下石西州

    北宋置下石西土州,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东夏石镇南旧州。元属思明路。明洪武末废。永乐二年(1404)复置,属思明府。万历二十八年(1600)移治今夏石镇。清末废。北宋嘉祐年间置羁縻下石西州,治今广

  • 石含山

    即今江西遂川县西湘赣交界之万洋山。《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龙泉县:石含山在“县西百五十里,延袤数百里,跨永新及湖广之桂阳、茶陵二州界。 一名万羊山。《郴志》:石含山接吉州泰和县界,有石室,因名含。或以

  • 怀化县

    ①东晋义熙年间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南朝梁废。②东晋元熙中置,属新会郡。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东二十里。南朝宋元嘉中改为怀集县。③唐贞观五年(631)置,属顺州。治所在今山西忻州市北。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