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鹿山

白鹿山

①古白狼山。即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水经·大辽水注》:石城川“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晋书·慕容熙载记》:“其后好游田,熙从之,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百姓苦之,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

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越绝书·地传》:“白鹿山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

③在今山东文登市北四十里。《寰宇记》卷20文登县:白鹿山“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刺史毕元恺入贡”。

④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水经·清水注》:长泉水“源出白鹿山”。《晋书·慕容垂载记》:慕容垂伐翟钊,“钊携妻子率数百骑北趣白鹿山”。《寰宇记》卷56卫州共城县: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行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阙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

⑤在今湖南益阳市南。明《寰宇通志》卷55长沙府:白鹿山“在益阳县治西南。其山枕江。下有龙湫。苍崖古木,清绝可爱。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因名”。

⑥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南。《艺文类聚》卷6引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白鹿城南,有白鹿冈。晋咸和中,县令张鲂有德惠,白鹿群游冈上,因以为名。”《元和志》谓白鹿山在含洭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引《英德县志》谓在县西六十里。

⑦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六十里白鹿、通济、思文三乡交界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慎王五年(前316), 秦张仪、司马错灭蜀, 蜀“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又《大同志》:西晋时,刘璋曾孙刘敞“隐居白鹿山”。皆即此。


古山名。(1)又称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小凌河源松岭。《资治通鉴》: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燕王熙与苻后游畂,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即此。参见“白狼山”。(2)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有石为鹿形,故名。《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走还滑台,“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即此。


猜你喜欢

  • 贡噶尔宗

    即贡噶宗。在今西藏贡嘎县西。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贡噶尔”。

  • 细兰

    即今斯里兰卡。南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海外诸蕃国” 条: “直交阯之南,则占城、真腊、佛罗安也。交阯之西北,则大理、黑水、吐蕃也。于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细兰。细兰海中有一大洲,名细兰国。”

  • 阴平道

    ①县名。西汉武帝置,属广汉郡,为北部都尉治。治所在今甘肃省文县西北五里。东汉为广汉属国治。三国魏改为阴平县。②古道路名。为今甘肃入四川的重要道路。因文县古名阴平,故名。自今甘肃文县东南行,翻越摩天岭,

  • 古蔺州

    即今四川古蔺县。《明史·樊一蘅传》:清顺治二年(1645),张献忠义军攻叙州,“一蘅退屯古蔺州”。即此。清雍正七年(1729)于此置古蔺州巡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移永宁县于此,寻改为古蔺县。

  • 韩州

    ①北周建德六年 (577) 置,治所在襄垣县(今山西襄垣县北郊)。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山西襄垣、黎城、武乡、沁县、榆社及河北涉县地。贞观十七年 (643)废。②辽圣宗并

  • 南平县

    ①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蓝山县东北五里古城。西汉属桂阳郡。隋省入临武县。唐咸亨二年 (671) 复置,属郴州。治所在今蓝山县东北十五里。天宝元年 (742) 改为蓝山县。②东汉建安元年 (196

  • 七尺渡

    在今浙江云和县西。《方舆纪要》卷94云和县:七尺渡在“县西三十里。尺亦作赤”。古渡今已淹于紧水滩水库中。

  • 施溪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施溪漾头长官司置,属湖广沅州卫。治所即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北下溪侗族乡。六年 (1373) 改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 (1414) 改属思州府。清以后废。明洪武五年(1372

  • 普安堡

    明正统十二年 (1447) 置,属叠溪千户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太平乡南普安。《明史·四川土司传》: “万历十九年,威、茂诸番作乱,攻破新桥,乘势围普安等堡。” 即此。约在今四川省平武、松潘县

  • 红寺堡

    明置,属灵州守御千户所。即今宁夏同心县北红寺堡。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红寺堡“东南至韦州七十里,西南至鸣沙州七十里。弘治十四年,套虏举众寇固原,往返必经之地。十七年,指挥仇钺伏兵破虏于此。正德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