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鹿山

白鹿山

①古白狼山。即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水经·大辽水注》:石城川“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晋书·慕容熙载记》:“其后好游田,熙从之,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百姓苦之,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

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越绝书·地传》:“白鹿山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

③在今山东文登市北四十里。《寰宇记》卷20文登县:白鹿山“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刺史毕元恺入贡”。

④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水经·清水注》:长泉水“源出白鹿山”。《晋书·慕容垂载记》:慕容垂伐翟钊,“钊携妻子率数百骑北趣白鹿山”。《寰宇记》卷56卫州共城县: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行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阙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

⑤在今湖南益阳市南。明《寰宇通志》卷55长沙府:白鹿山“在益阳县治西南。其山枕江。下有龙湫。苍崖古木,清绝可爱。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因名”。

⑥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南。《艺文类聚》卷6引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白鹿城南,有白鹿冈。晋咸和中,县令张鲂有德惠,白鹿群游冈上,因以为名。”《元和志》谓白鹿山在含洭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引《英德县志》谓在县西六十里。

⑦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六十里白鹿、通济、思文三乡交界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慎王五年(前316), 秦张仪、司马错灭蜀, 蜀“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又《大同志》:西晋时,刘璋曾孙刘敞“隐居白鹿山”。皆即此。


古山名。(1)又称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小凌河源松岭。《资治通鉴》: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燕王熙与苻后游畂,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即此。参见“白狼山”。(2)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有石为鹿形,故名。《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走还滑台,“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即此。


猜你喜欢

  • 西川道

    1914年由川西道改置,属四川省。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约当今四川大金川以东,青川、江油、梓潼、绵阳、德阳、广汉、金堂、简阳以西,金川、小金、都江堰、崇州、新津、双流以北地区。1928年废。1

  • 归林滩镇

    即今安徽宿松县南一百十里程营乡境内归林村。因南临长江,西邻湖北,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明置巡司于此。

  • 赏逋岭砦

    北宋置,属绥德城。在今陕西米脂县境。《宋史·夏国传下》: 熙宁四年 (1071) 正月,“种谔谋取横山,领兵先城啰兀,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砦”。

  • 林梓镇

    即今江苏如皋市东南林梓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如皋县东南有林梓镇。在江苏省如皋市东部、通扬运河畔。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林梓,人口 6500。古称高阳荡,明初因梓树成林,改今

  • 复 (復) 土堡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3石泉县: 复土堡在 “县西北十里。堡南十里为青冈堡。二堡之间有青泗口,路通坝底,为河东、河西、白草、青片诸番出入处”。

  • 土鼓县

    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明水镇)东。西晋废。南朝宋复置,属济南郡。移治今山东淄博市淄川镇西南四十里古城。北齐天保七年(556)省入卫国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章丘市东北。属济南郡。

  • 都宁砦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二十五里。据 《清一统志·广州府》 “都宁巡司” 条引 《旧志》: “县北二十五里为都宁砦。宋祥兴末,有南海人苏由义自崖山归,奉赵氏后名旦者都于所居之西山,逾月旦卒,由义葬之山北。”

  • 马千总台门

    在今辽宁开原市北。《清史稿·地理志》:开原“边门三:北马千总台,东北威远堡,东南英额”。

  • 市桥

    ①在今河北邯郸市内。《清一统志·广平府二》:市桥“在邯郸县西门外。相传战国时赵王建,下有铁牛、铁柱,商旅辏集于上”。②即今广东番禺市(市桥镇)。清移沙湾巡司驻此。1945年后为番禺县治。③在今广东东莞

  • 舞阳县

    ①秦置,属颍川郡。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元和志》 卷8: “在舞水之阳,因名。” 三国魏属襄城郡。南朝宋废。唐开元四年 (716) 复置,属仙州。治所在今县东北四十六里北舞渡镇。二十六年 (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