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河镇
又称洋河镇。明置,属桃源县。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六十里洋河镇。因白洋河为名。《明史·地理志》 桃源县:“东有三义镇巡检司,崇祯末,移于县西之白洋河镇。”清设千总及宿迁县主簿驻此。以产名酒“洋河大曲”著称。
古镇名。即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洋河镇。清时宿虹同知、宿迁县主簿及千总皆驻此。
又称洋河镇。明置,属桃源县。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六十里洋河镇。因白洋河为名。《明史·地理志》 桃源县:“东有三义镇巡检司,崇祯末,移于县西之白洋河镇。”清设千总及宿迁县主簿驻此。以产名酒“洋河大曲”著称。
古镇名。即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洋河镇。清时宿虹同知、宿迁县主簿及千总皆驻此。
隋置,在今河南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书·地理志》 河南郡宜阳县: “有福昌宫。”唐福昌县即以此宫为名。
在今安徽泾县东南。 主峰海拔1174.8米,为全县最高峰。 《清一统志 · 宁国府一》: 黄㟋山“在泾县东南六十里。高五百丈,亘十余里。群峦叠嶂,雄镇一方,县治祖山也”。
即斤南水。今广西西南部左江及上源平而水。《汉书·地理志》 误作“斤员水”。
指今丹麦王国。《清史稿·邦交志》 称“丹墨即嗹马”。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南。清黄叔璥《台湾使槎录》: “其小港可通小舟者,南路有蛲港”。乾隆间范咸 《重修台湾府志》 卷1: 蛲港 “在 (凤山) 县治北十五里。”
即今江西永修县西北柘林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4: 建昌县西北有柘林。
1945年析于阗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民丰县。1947年改为民丰县。1945年由于阗县析置,治尼雅城(今新疆民丰县民丰镇)。1947年升县。
在今福建上杭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8上杭县:“九十九段隘在县西南六十里。”
①即井陉山。在今河北井陉县北。《穆天子传》卷4:“至于鈃山之队”(《史记索隐》引作“陉山之隧”)。《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陉山在“县(今城关镇)东北五十里。井陉之险,为河北、河东之关要。今县境诸山错
在今辽宁新宾县西北古楼一带。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以扈伦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攻此城。《清太祖皇帝实录》 作黑机革城,《圣武纪》 作赫济格城。又作赫济格城。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北古楼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