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山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州城镇北二十里)。山圆而长,故名。《汉书· 宣元六王传》: 哀帝时“瓠山石转立”。注: “晋灼曰: 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也。师古曰: 报山,山名也。古作瓠字,为其形似瓠耳。” 上有汉东平思王墓。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州城镇北二十里)。山圆而长,故名。《汉书· 宣元六王传》: 哀帝时“瓠山石转立”。注: “晋灼曰: 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也。师古曰: 报山,山名也。古作瓠字,为其形似瓠耳。” 上有汉东平思王墓。
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 黑勒库河 “在归化城西七十里。源出黑勒库谷,西南流入黑河”。
即今河南息县东北四十里张陶乡。清郑元善《宦豫纪事》:“《擒徐升记》云:廖公率博参将、陈经历等会周刺史于张陶。”
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白田坝(今四川广元市西南赤化镇)。同年5月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5年初由四川省广元县西南部析置,治白田坝(今四川广元市西南赤化)。同年3月红军北上后撤销。
在今甘肃武山县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9宁远县:吴山,“山下有广吴堡故城,宋所置也”。
清内蒙古六盟之一。明末,蒙古喀喇沁部、(东) 土默特部归附后金,喀喇沁部先后编为三旗,土默特部编为二旗,合为一盟,会盟地定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 (在今辽宁北票市境),故名。隶理藩院,并受热河都统节
清宣统元年(1909)于德尔格忒宣慰司极北地区置,属登科府。治所在色许(今四川石渠县)。以境内最大的喇嘛寺色须寺的谐音得名。“石渠”,藏语意为“所巴下色登部落的后代”。色须寺为其后人所建。1913年属
渤海国置,后废。辽复置,治所在乐郊县(今辽宁沈阳市老城区)。以沈水而得名。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市。元元贞二年(1296)改为沈阳路。
即石汗那。都艳城 (今阿富汗东北境斯科扎尔一带; 一说即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南迭脑)。即“石汗那”。
清初改大旺安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三十二里旧司镇。雍正十三年(1735)废。
即今四川江油市西南清莲镇。《寰宇记》卷83彰明县: “西魏昌隆县地,初在清廉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 (乡)。” 《方舆胜览》 卷54绵州: 李白为清廉乡人。“ (李白) 读书堂在清廉乡,后废为陇西院,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