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山镇

灵山镇

①今河北曲阳县北灵山乡。清道光《定州志》卷7曲阳县市集:灵山镇在“城北四十里”。

②即今浙江龙游县南三十六里灵山乡。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1)在河北省曲阳县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1.2万。县北农贸中心。以近灵山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有瓷器、农机修配、食品加工等厂及煤矿。定灵铁路终点。定龙公路经此。(2)在山东省即墨市北部。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1000。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灵山社,灵山集是即墨十三乡集之一。清同治《即墨县志》标灵山河南部分为灵山集,河北部分为灵山。1946年属即东县一区(华山区)、十二区(灵山区)和即墨县四区(灵西区)。1952年建灵山乡。1956年即墨县和即东县合并,属即墨县灵山区。1958年并为灵山乡,后建灵山公社。1984年改置灵山镇。2001年乔家屯乡部分村并入。镇境地势东高西低。蒙沙河北流浩河流经镇境。产小麦、玉米、甘薯、高粱、大豆、花生、棉花、黄烟等。有化工、电器、建材、化工机械、五金、铸造、商标、家具等厂。烟上、王段公路经此。(3)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部偏西。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8000。镇以驻地名。镇内一岗丘,因有乌龟形大石得名龟岗,古人视龟为神灵之物,取名灵山。1933年为灵山乡。1949年为番禺县第二区。1958年设灵山公社,1986年建镇。属三角洲平原。为市主要稻、蔗产区之一。有服装、机械、造船等企业。水路通航。钟新公路通此。(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西南部。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圩,人口700。传驻地附近山“龙坟”有神灵,故名。1951年为容县三区。1958年属杨梅公社。1960年置灵山公社。1963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置镇。产稻、薯类、甘蔗及柑橙、荔枝、龙眼、茶叶、八角、玉桂等。矿产有金、铁、铅。有瓷、冶炼、选矿、造纸等厂及林场、水电站。设有农贸集市。公路通杨梅、容城及北流市新荣等地。(5)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东南部。面积112.5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以驻地名,镇区呈矩形分布。人口 2600。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成圩。原名黑山,后建有一座六神庙,传求之则“灵”,遂改名灵山。建国初属琼山县第九区,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59年分成演丰、演海、东营、灵山四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改镇。2002年东营镇并入。主产稻、橡胶、胡椒。为海口市北部主粮区。有农机修理、服装、饮料加工等厂。琼文线、223国道经此。灵山游乐场设于此。


猜你喜欢

  • 景真

    即今云南勐海县西景真。版纳景真、勐海、勐呵为明代车里宣慰司所辖十二版纳之一。

  • 周巷市

    即今浙江慈溪市西二十二里周巷镇。旧属余姚县。清乾隆 《绍兴府志》 卷7 《市》 引 《万历志》: 周巷市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 安澜城

    即今河北永清县东南四十八里澜城镇。清乾隆《永清县志》卷1:东南有安澜城。

  • 开化里

    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南六里旧城。清代以原教化司地置,为开化府所辖八里之一。

  • 宣府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为近畿防卫要地。正统十四年 (1449) 瓦剌也先攻宣府,京师为之震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

  • 大云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南云山公园。《方舆纪要》卷93兰溪县:大云山“在县治东南。俗名大寺山,以下有佛刹也。山不甚高,而延袤数里”。②在今湖南衡阳县(西渡镇)西,接邵东县界。《方舆纪要》卷80衡州府衡阳县:

  • 自怡园

    又称明珠相国园。在今北京城西北郊海淀镇东北水磨村东南,今清华大学西门以内地段。为清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邸园。雍正二年(1724)因追发其子揆叙依附允禩罪籍没。

  • 铁嶂山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南铁峰。《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上杭县: 铁嶂山 “在县西。石壁峭拔,势若屏嶂。山之西产铁矿”。《清一统志·汀州府》谓铁嶂山 “在上杭县东南,接永定县界”。

  • 平谷县

    ①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十二里城子庄。西晋初废。后复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②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蓟州。治所即今北京市平谷县。明洪武十年(1377)省入三河县,

  • 新郑

    春秋、战国时郑国之都。即今河南新郑市。《左传》: 隐公十一年 (前712),郑庄公曰,“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新郑: “ 《诗》 郑国,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后为韩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