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方镇名。至德二年 (757) 置,治所在蒲州 (旋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今山西石楼、汾西、霍州以南和安泽、垣曲以西地区。光启元年 (885) 建号护国军。北宋
在今湖北兴山县北丰邑坪。三国吴置兴山县治此。
唐显庆二年 (657) 平西突厥置,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轮台 (今新疆昌吉以东唐代破城子; 一说在今米泉县古牧地一带; 一说在今乌鲁木齐市南乌拉泊古城)。后废。
隋大业中置,治所在凉川县(今甘肃靖远县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靖远、会宁、定西等县地。大业末废。唐天宝初改会州复置,治所在会宁县(今甘肃靖远县东北)。乾元初复名会州。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弥勒千户,二十七年 (1290) 改弥勒州,属广西路。治所即今云南弥勒县。明代属广西府。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降为弥勒县。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大理弥勒部
北宋大观三年 (1109) 置,治所在承流县(今贵州习水县西南土城镇)。辖境相当今贵州习水县和赤水市地。宣和三年 (1121) 废。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次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色楞格东北。
又名禁江。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北九十里长江北岸。《明史·太祖本纪》: 太祖二十三年 (1363),陈友谅围南昌,太祖帅舟师赴救,“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嘴,遏友谅归路……友谅食尽,趋南湖嘴,为南湖军所
一名灵鹫峰。在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寺前。宋《淳祐临安志》卷8“武林山”条引晏殊《舆地记》:“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名。峰下有玉乳、龙泓诸洞,
在今浙江余姚市城东。《方舆纪要》 卷92余姚县: 姚江驿在 “县治东一里,江北岸。宋置宁波驿,在城西,明初改置”。清康熙九年 (1670)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