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溪河

清溪河

①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源出含山县与巢湖市交界的青龙尖,东南流经含山县清溪镇,又西南流入裕溪河。《水经·沔水注》: 栅水 “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北马子岘之清溪也。东径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溪口”。《宋史·刘锜传》: 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金兀术南侵,攻庐、和二州,“锜据东关之险以遏其冲,引兵出清溪,两战皆胜”。即此。

②即今安徽贵池市南白洋河。《方舆纪要》 卷27贵池县: 清溪河 “在城南。源出西南之洘溪及石岭,与棠溪峡川之水,交于白洋,汇于江祖潭,注于上清溪,沿流与上洛岭水会,绕于平天湖,涌于黄沙滩,过济山湖,泻于济川桥,激于响水滩。又一源出县东南二十里太仆山,俗名太婆山,注于北沙河,折于虾河,绕于东塘湖,合三水下流,至下清溪达江,亦曰清溪口”。

③即今广东五华县西北五华河。《方舆纪要》 卷103长乐县: 清溪河在 “县西三十里。一源发于龙川,一源出县西广信都,有竹溪、黄浦、董源诸水,皆流合焉。东流经兴宁县界,合通海河,又东南入程乡县境,下流入海”。


猜你喜欢

  • 尉氏门

    唐汴州城南门。在今河南开封市。《资治通鉴》: 唐中和四年 (884),朱温围攻李克用于汴州城内上源驿,“克用登尉氏门,缒城得出”。唐汴州城(今河南开封市)南门。因南与尉氏县相通得名。《资治通鉴》:唐中

  • 奓山

    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奓山镇附近。《清一统志·汉阳府》 “龙霓山” 条下: “又西有奓山。”(奓zhā) 集镇名。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中部。属奓山街道办事处。人口 5220。因位于奓山脚下得名。明末成

  • 东扬州

    ①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扬州置,治所在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钱塘江干流以南全部和安徽黄山市。永光元年(465)废。梁普通五年(524)复置,太平元年(556)又废。陈天嘉三年(56

  • 鸿门县

    ①西汉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东汉废。②唐天授二年 (691) 析庆山、渭南二县置,为鸿州治。治所即今陕西临潼县东三十六里零口镇。大足元年 (701) 省入渭南县。古县名。(1)西汉置,治

  • ①春秋滑国都。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左传· 成公十三年》: “殄灭我费滑。” 杜注: “滑国都于费,今缑氏县。”②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 (鱼城西南)。《左传》: 隐公元年 (前7

  • 大名山

    又名大明山、镆铘山。即今广西武鸣县东北大明山,与马山、上林县接界。《明史·地理志》思恩府:“有大揽江,出城东北大名山,下流俱入于郁江。”《清一统志·思恩府》:大名山“在府东三十里。一名大鸣山,与上林、

  • 兴济县

    金初升范桥镇置,属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大定六年(1166)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会川县,后复置,仍属清州。明洪武初废。十三年(1380)复置,属河间府。清顺治六年(16

  • 逢亭

    即今贵州罗甸县西逢亭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罗悃、床井、沟亭、逢亭、上隆、罗苏、赖石各亭,虽非膏壤,水旱皆可有收。” “逢亭”,又称内逢,系布依语音译,即亭目居住地。

  • 嵩明县

    1913年改嵩明州置,后属云南滇中道。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1916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中部偏东。属昆明市。面积1442平方千米。人口34.2万。辖3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嵩阳镇。因汉人与乌、白蛮会盟

  • 汉阳

    在今福建浦城县北。《史记·东越列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用兵东越,故“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