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河县

清河县

①三国魏置,为清河郡治。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西晋为清河国治。北魏为清河郡治。北齐改贝丘县。

②隋开皇六年 (586) 改武城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唐咸通元年(860) 移治今清河县城关乡。北宋端拱元年 (988)移治永宁镇,淳化五年 (994) 复还治今清河县西城关乡。金属恩州。元属大名路。明属广平府。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移今清河县 (葛仙庄)。

③南宋咸淳九年 (1273) 分淮阴县置,为清河军治。治所在清河口 (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元属淮安路,泰定元年 (1324) 河决城圯,迁治今淮阴县西南甘罗城。天历元年 (1328) 又以地僻水恶,再迁小清河西北,即今淮阴县西南旧县。明属淮安府,崇祯末复迁甘罗城。清初又迁淮阴县西南旧县。乾隆二十六年 (1761) 移治清江浦 (今淮阴市)。1914年改名淮阴县。


(1)古旧县名。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析淮阴县西北界置,治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东。为清河军治。元泰定元年(1324年)河决城圮,移治甘罗城(今淮安市西南,废黄河东岸)。天历元年(1328年)移治今淮安市淮阴区西南马头西北废黄河北岸。属淮安路。明崇祯末复治甘罗城。属淮安府。清初移还明代旧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治运河南岸之清江浦,即今淮安市清河区。1914年因与直隶省(今河北省)清河县重名,改名淮阴县。(2)今县名。在河北省南部,东邻山东省。属邢台市。面积497平方千米。人口36.1万。辖6镇。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秦置厝县,治今县西北,属钜鹿郡。西汉改为信成县;又置清阳县(治今清河县东南),为清河郡治。东汉清阳、信成两县并废。西晋复置清阳县,后废。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于汉信成故城置清河郡及武城县。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清河县,治今县西;改贝丘县为清阳县,治今清河县西北。唐永昌元年(689年)徙清阳县于今清河县西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徙于今县西旧城,与清河县同为贝州郭下两县。北宋端拱元年(988年)清河县徙治永宁镇,淳化五年(994年)迁今城关。熙宁四年(1071年)清阳县省入清河县。金、元属大名路。明、清属广平府。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衡水专区,县人民政府迁今址。1952年属邢台专区,1958年属邯郸专区,同年并入南宫县。1961年复置清河县,属邢台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3年划归邢台市。地处冀南平原区,地势平坦。东临卫运河,北界清凉江。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工业有汽车配件、羊绒加工、合金刀具、摩托拉线等。京九铁路经此,308国道斜贯县境,有公路通邻县。古迹有鲧堤、汉王墓冢子。


猜你喜欢

  • 大浪泵

    即今台湾省台北市西北大龙峒,在淡水河与基隆河会合处之南。本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大浪泵社。清嘉庆七年(1802)改称大隆同。同治间又改大龙峒。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明天启六年(1626),“西人始至

  • 罗东山

    在今四川纳溪县东南。《清一统志·泸州》: 罗东山 “在州东六十里。《旧志》: 峰峦森列。周太师尹吉甫故宅及其茔兆在焉”。

  • 周畿内国。姬姓。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春秋》: 庄公元年 (前693),“夏,单伯送王姬”。十四年 (前680),“夏,单伯会伐宋”。杜注: “单伯,天子卿也。单,采地。伯,爵也。王将嫁女于齐,既命鲁

  • 石城山

    ①在今辽宁灯塔县东南。明《辽东志》卷1辽阳:石城山在“城东北五十二里。上有古城石垒”。民国《奉天通志》卷75辽阳县:石城山在“城东北五十七里。有古石城。……俗呼岩州城,因以名村。城址及城中点将台犹存”

  • 乔司镇

    即今浙江余杭市南乔司镇。原名汤村镇。清初迁盐课司于此。镇西北有戊寅公墓,俗名千人坑,为1938年日本侵略军屠杀乔司平民之罪证。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南部、钱塘江北岸。面积30.1平方千米。人口4.2万

  • 大关岭

    在今江西万载县西。《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万载县:大关岭“在县西六十里。群峰耸翠,中道崎岖,俗呼大关岭”。

  • 敦照镇

    北宋置,属漳浦县。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南三十里旧镇。

  • 升平县

    辽开泰二年(1013)置,属大定府。治所当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及喀喇沁旗一带。金废。

  • 双河都督府

    唐显庆二年(657)以西突厥摄舍提暾部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贞元中废。唐显庆二年(657年)以西突厥摄舍提暾部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艾比湖以西,博尔塔拉河流域。初属安西都护府,后

  • 竹林关

    在今陕西丹凤县南八十里竹林关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置巡司于此。清顺治十五年(1658)裁。《清一统志·商州》:竹林关“临丹水。自此登舟,经淅川、谷城至小江口入汉,为下襄阳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