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宁府
北宋宣和初升陈州置,属京西北路。治所在宛丘县 (今河南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周口、项城二市及淮阳、商水、西华、沈丘等县地。金改为陈州。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陈州置,治宛丘县(今河南淮阳县)。属京西北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阳、沈丘、项城、商水等市县地。金复为陈州。
北宋宣和初升陈州置,属京西北路。治所在宛丘县 (今河南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周口、项城二市及淮阳、商水、西华、沈丘等县地。金改为陈州。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陈州置,治宛丘县(今河南淮阳县)。属京西北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阳、沈丘、项城、商水等市县地。金复为陈州。
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市西。《方舆纪要》 卷47开封府祥符县: “岳台在城西九里。魏时筑此台遥事霍山神。宋太祖建隆三年临幸岳台习骑射。”唐时为天文测景地之一。《新唐书· 天文志》: “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
隋大业三年 (607) 改通州置,治所在通川县 (今四川达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川、达县、宣汉、开江、万源、城口等市县地。唐武德元年(618) 改为通州,天宝元年 (742) 又改为通川郡,乾元元年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置,为颍州府治。以东汉阜阳侯国故城在县境为名。治所即今安徽阜阳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古旧县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治今安徽省阜阳市区。属颍
在今湖南南县东南。《清一统志·澧州一》:大通湖“在安乡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接常德府沅江县界,亦洞庭之一隅也”。在湖南省东北部南县东南。原系洞庭湖一部分,由于泥沙淤塞而后筑堤围垸与大湖分开成内湖。20世纪
又名底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陕县东北黄河中。《尚书·禹贡》: 导河积石,“东至于底柱”。《水经·河水注》: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
一名武丘。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四十里颍水北岸。《三国志·魏书·陈泰传》:甘露二年(257),“诸葛诞作乱寿春,司马文王(昭)率六军军丘头,泰总署行台”。即“武丘”。
在今浙江海盐县治。《方舆纪要》 卷91:海宁卫 “在海盐县治西,洪武十七年建,辖左、右、中、前四所及澉 (浦)、乍 (浦) 二所”。
①三国蜀汉阳平关(今陕西宁羌县西北)、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的总称。《三国志·吴书·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②又称义阳三关。南北朝时黄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南彭城村。《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载: 魏甘露三年 (258)封曹奂为常道乡公。五年高贵乡公曹髦卒,曹奂即皇帝位。在位五年禅于晋,封陈留郡王。晋太安元年(302) 卒,葬于
春秋戎邑。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左传》:僖公十一年(前649),“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杜注:“扬、拒、泉、皋皆戎邑,及诸杂戎居伊水、雒水之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