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宁军
唐方镇名。即淮南西道。大历十四年(779) 淮西节度使赐号淮宁军,治所在蔡州 (今河南汝南县)。同年改为申光蔡节度。
唐方镇名。大历十四年(779年)以淮西节度使号为淮宁军,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同年改为申光蔡节度使。
唐方镇名。即淮南西道。大历十四年(779) 淮西节度使赐号淮宁军,治所在蔡州 (今河南汝南县)。同年改为申光蔡节度。
唐方镇名。大历十四年(779年)以淮西节度使号为淮宁军,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同年改为申光蔡节度使。
唐改长杨县置,属硖州。治所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寰宇记》卷147长阳县:“县南崖有长阳溪,因以为名。”元属峡州路。明属夷陵州。清属宜昌府。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32年直属湖
①北宋置,属安德县。在今山东济阳县西北五十里新市城。唐于此置归化县,后废。②即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南六十八里向化镇。旧有盐大使驻此。在上海市崇明县东南部,南濒长江。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
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小城子。县因白檀山而名。东汉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二年(207),“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即此。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升武帝出生地同夏里为县。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十五里。陈属建兴郡。隋废。
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二十里洛口。为泺水入古济水 (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 之口。《水经·济水注》: 泺水 “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筑堰以分其流,故亦名堰头镇。又曰下泺镇。明置堰头镇巡司。
①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西南部。雍正《浙江通志》卷14引吴莱《甬东山水古迹记》:“自梅岑山东行西折为观音洞,洞瞰海外,巉中裂,大石壁紫黑,旁而两岐,乱石如断圭,积伏
在今广东高明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01高明县:千岁山在“县(治今明城镇)西南三十五里。形势突兀,高百余丈,周十余里”。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属山东都司。治所即今山东胶南市东北灵山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卫南三十里海中有灵山岛,与灵山卫遥遥相对。《方舆纪要》卷36胶州:“灵山在城东南百二十里海中。《志》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北石井镇。社址布局为三路三进的祠堂式建筑。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元里平英团抗英斗争胜利后,次年把升平社学改组为联合附近各乡共同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武装组织。1959年重修旧址。祠
在今四川芦山县东。《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石波堰在“县东三里。源出始阳山,用木槽接水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