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桥
在今安徽寿县肥河上。《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征淮南至寿春城下,营于淝水之阳,“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胡三省注: “淝桥,于淝水上为桥也。”
在今安徽省寿县北淝水上。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世宗征淮南,曾至此与从官各取一石,以供礟石之用。
在今安徽寿县肥河上。《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征淮南至寿春城下,营于淝水之阳,“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胡三省注: “淝桥,于淝水上为桥也。”
在今安徽省寿县北淝水上。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世宗征淮南,曾至此与从官各取一石,以供礟石之用。
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115路南州:巴盘江“在州西。源自曲靖府陆凉州,流经云南府宜良县,入府境,过邑市废县(今宜良县东北古城),至州西南,合铁赤河东南流,入广西府界”。
当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境。《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九年 (413),“南凉王傉檀伐河西王蒙逊,蒙逊败之于若厚坞,又败之于若凉; 因进围乐都”。今址不详。疑在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境。东晋义熙九年(4
唐武德五年 (622) 析信义县置,属南扶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西北。贞观八年 (625) 属窦州。北宋开宝七年 (974) 废入信宜县。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东省信宜市西北。属窦州
又作沙顶、吉屯、结登、结顿宗。治所即今西藏边坝县西北沙丁。“沙丁”,藏语意为土顶、高地、土岗。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边坝县城西北沙丁。1960年与边坝宗合并,改置边坝县。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 北魏置颍川郡 (又称南颍川郡) 于此。《水经·汝水注》: “汝水又东南径奇城西北, 今南颍川郡治。”
即二赞行溪。今台湾省台南、高雄二县间之二仁溪。源出高雄县北旗山附近丘陵间,西南流至台南、高雄二县界上,西流入海。郑氏治台期间,为承天府与南路联系必经之地。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木邦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缅甸掸邦兴维。辖境约当今缅甸掸邦萨尔温江以西部分。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府。后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治今缅甸新维。
在今河北遵化市东。《三国志·魏书 · 田畴传》: 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曹操北征乌丸,令田畴 “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即此。《水经·鲍丘水注》: 庚水 (今ȴ
金置,属繁畤县。在今山西繁峙县东一百二十里平型关。金升瓶形寨为镇,即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平型关。《金史·地理志》:代州繁畤县有瓶形镇。
元改彰德府置,治所在安阳县 (今河南安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安阳、鹤壁、汤阴、林州,河北临漳等市县地。明洪武元年 (1368) 复为彰德府。蒙古至元初改彰德府置,治安阳县(今河南安阳市)。辖境相当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