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州
北宋政和五年 (1115) 升通利军置,治所在黎阳县 (今河南浚县东)。金皇统八年 (1148)改为通州。天德三年 (1151) 复为浚州。元初省黎阳县入州,属大名路。明洪武三年 (1370) 降为浚县。
(浚xùn)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治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属河北西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浚县、滑县、淇县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年)改名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元属大名路,不辖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州改县,徙治浮丘山东北,即今地。
北宋政和五年 (1115) 升通利军置,治所在黎阳县 (今河南浚县东)。金皇统八年 (1148)改为通州。天德三年 (1151) 复为浚州。元初省黎阳县入州,属大名路。明洪武三年 (1370) 降为浚县。
(浚xùn)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治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属河北西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浚县、滑县、淇县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年)改名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元属大名路,不辖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州改县,徙治浮丘山东北,即今地。
大宁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治所在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辖境相当今河北、辽宁、内蒙古之交部分地区。次年改置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复旧名,侨治保定府(今河北保
在今内蒙古五原县境。引黄河水溉田。《新唐书·地理志》 丰州九原县: “有陵阳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寻弃之。”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境内。唐大历年间开凿,因耗费过巨,未能完工,遂废。
①北宋崇宁五年(1106)置,属秦州。在今甘肃会宁县东南。金废。②清置,属海城县。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北甘泉乡。《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土河堡”条下:“甘泉堡在(海城)县北三十里。”
北宋崇宁五年 (1106) 置,属武冈军。治所即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临口镇。南宋绍兴初废。古县名。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治今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临口。属武冈军。南宋绍兴中废。
亦作宁戎、平戎。在今四川雷波县东北黄琅镇。明成化中置巡司于此。清雍正六年(1728)改置千户所,属雷波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置黄螂巡司。
①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置,治所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二十里河拱村。后移治九原城 (今忻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忻州市及代县、繁峙、宁武、原平、五台、静乐、定襄、阳曲、盂县等县地。北周移治广武县
①一名龙角山。在今山西浮山县南。《元和志》卷12神山县:“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寰宇记》卷43神山县:“以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神人。”故名。②在今湖北英山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6英山县“多云山
即今湖南汉寿县西沧港镇。《清一统志·常德府二》:沧港市“在龙阳县西十五里”。
1913年改景东厅置,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即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1985年改设景东彝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改景东直隶厅置,治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1985年撤销,改
①西汉置,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五十里。景帝封梁孝王少子买为侯邑。东汉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西晋属高平国。南朝宋废。②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 置,属济阴郡。治所即今山东菏泽市。取汉故乘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