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县
①唐武德四年 (621) 改湓城县置,为江州治。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元和志》 卷28江州:浔阳县 “以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天宝元年(742) 为浔阳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江州治。五代南唐改名德化县。
②即寻阳县。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建兴二年 (253),恪 “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
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湓城县置,治今江西省九江市。以在浔水之阳得名。为江州治,天宝、至德间为浔阳郡治。五代南唐改名德化县。
①唐武德四年 (621) 改湓城县置,为江州治。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元和志》 卷28江州:浔阳县 “以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天宝元年(742) 为浔阳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江州治。五代南唐改名德化县。
②即寻阳县。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建兴二年 (253),恪 “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
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湓城县置,治今江西省九江市。以在浔水之阳得名。为江州治,天宝、至德间为浔阳郡治。五代南唐改名德化县。
又称清平门。南宋临安城西城门之一。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云居山一带。
即今广东宝安县东北平湖镇。清康熙《新安县志》卷3:有平湖墟。
即乌思藏。元、明两代对西藏前后藏的称谓。即“乌思藏”。
清光绪元年 (1875) 置,为台北府治。治所在艋舺 (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二十一年 (1895)被日本侵占后改置台北县。古县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艋舺(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为台北府治
在今广东东莞县西南。《宋史·地理志》: 广州东莞县有 “静康等三盐场”。在今广东省东莞市西南。北宋属东莞县。
汾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市北。《水经·汾水注》: 洛阴水 “出新兴郡,西流径洛阴城北,又西径盂县故城南。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方舆纪要》 卷40太原府
又作赫克特里山。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苏里江下游东岸。清《乾隆内府舆图》:乌苏里江下流东岸有“何克忒里阿林”。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5:乌苏里江北流,“与黑龙江会。其东岸,即赫克特里山也”。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82桂阳县: 筋竹山在 “县东北七里。峰峦耸峙,竹木蓊郁,重冈复水,回抱左右”。《清一统志·郴州一》谓筋竹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在今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昆都仑河右岸。始建于清雍正七年 (1729)。汉名法禧寺。“昆都仑”,蒙古语意为横山口。原有大经堂及殿宇二十三座、藏经塔四座。现存经堂、殿宇十二座。殿堂内原有彩绘和塑像多已不存
又名嶂山。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日月山一带。一说即今青海天峻县南库库诺尔岭。《资治通鉴》:唐贞观九年(635),“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古山名。又称嶂山。即今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