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军
唐、五代方镇名。唐建中二年 (781) 置河阳三城节度使,寻改为河阳军节度使,治所在河阳县 (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元和九年 (814) 徙治汝州 (今河南汝州市),十三年 (818) 废。会昌三年(843) 复置,还治孟州河阳县。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河阳、温县、济源、汜水、河阴等县及怀、卫二州,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和今黄河南岸孟津县及荥阳市的汜水、广武二镇地。北宋初废。
唐、五代方镇名。唐建中二年 (781) 置河阳三城节度使,寻改为河阳军节度使,治所在河阳县 (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元和九年 (814) 徙治汝州 (今河南汝州市),十三年 (818) 废。会昌三年(843) 复置,还治孟州河阳县。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河阳、温县、济源、汜水、河阴等县及怀、卫二州,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和今黄河南岸孟津县及荥阳市的汜水、广武二镇地。北宋初废。
亦名柳家屯、柳屯。即今河南濮阳县东四十五里柳屯镇。《清史稿·地理志》 大名府开州:有 “柳下屯镇”。
元世祖时所置行宫,又称只哈赤八剌哈孙(意为渔城)。在上都东南五十里(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古城)。至元十三年(1276)置达鲁花赤,延祐二年(1315)改置尚供总管府,隶上都留守司。明初府废,仍置为
春秋时邢地。在今山东茌平县博平镇西洪官屯乡南五里郭摄庄。《春秋》: 僖公元年 (前659),“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杜注: “聂北,邢地。” 清江永 《春秋地理考实》 以为即
在今台湾省基隆港东北,和平岛南。因与和平岛间的水道狭窄似八尺之门而得名。今为基隆市中正区公所驻地。村名。在福建省福鼎市中部、沙埕港峡口两岸。人口260。北岸属桐山镇,南岸属白琳镇。远眺峡口仅百尺之宽,
清康熙三年 (1664) 置,属广宁府,后为锦州府治。治所即今辽宁锦州市。县以锦州为名。民国初属奉天辽沈道。1929年直属辽宁省。1949年移治大凌河镇。1993年改设凌海市。古旧县名。清康熙三年(1
南朝梁改北上洛郡置,治所在上津县 (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为上州。南朝梁以北上洛郡改置,治上津(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辖境不详。西魏改置上州。
①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改下邳国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辖境北部和南部同下邳国,东部缩小至今江苏沐阳、泗洪等县。西晋太康初复为国。南朝宋复改为郡。北魏孝昌元年(525)
一作乌图布拉克。即今新疆托里县东南庙尔沟镇。《清一统志·塔尔巴哈台》:乌尔格尔布拉克台“在雅玛图台东南一百二十里,又东南九十里至库尔喀喇乌苏所属之鄂伦布拉克台”。
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统一南越后置,为南海郡治。治所即今广东广州市。《水经·泿水注》: “姚文式问云,何以为番禺? 答曰: 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
即今浙江德清县南十八里上柏镇。明嘉靖《武康县志》卷3:“上柏埠在县南一十八里、柏山之上游,故名。”民国时曾为湘溪镇,后废。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南部,南邻杭州市余杭区。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