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对汛督办区
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 置河口副督办,属临开广道。1914年改为河口对汛督办,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民国《云南河口对汛督办公署造报地志资料细目清册》:“现在对汛督办驻在地,适当红河、南溪两水会流出口之处,故名为河口。” 辖老卡、新店、坝洒、那发千个汛。1950年撤销,置河口市。
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 置河口副督办,属临开广道。1914年改为河口对汛督办,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民国《云南河口对汛督办公署造报地志资料细目清册》:“现在对汛督办驻在地,适当红河、南溪两水会流出口之处,故名为河口。” 辖老卡、新店、坝洒、那发千个汛。1950年撤销,置河口市。
即今江苏江都市西北六十八里昭关坝。清《乾隆内府舆图》: 扬州府江都县北有昭关坝。
①在今江苏太仓市西三里。《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吴塘“南贯娄江,径吉泾入嘉定界,又南会于顾浦,其北径湖川塘,达七鸦浦”。②在今江苏丹阳市东。《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丹阳县:吴塘在“县东七十里,周四十
即今福建惠安县西科山。《清一统志·泉州府》: 登科山 “在惠安县治西。旧名登高。宋卢瞻读书其上,举八行科,故易今名”。
即今广西阳朔县东十五里漓江北岸福利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乾隆八年(1743)裁。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东南。明于此设巡检司。
一名铁岭关。五代晋置,即今山西侯马市南绛山上隘口村。古镇名。五代置,即今山西省侯马市南隘口。五代汉高祖自晋赴,次绛郡,有司奏置顿厄口镇,即此。
又名荆子关、荆紫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九十里荆紫关。《金史·武仙传》: 正大八年(1231),仙 “由荆子口东还”。民国初有县佐驻此。白狼农民起义军即由此入陕西。即“荆紫关”。
在今四川叙永县南。清嘉庆 《叙永厅志》卷11: 桑家坝在 “治南二十里。地多石炭”。
明洪武十一年 (1378) 置,属中都留守司。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北四十五里。后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治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北。后废。
即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之南汀河。《清史稿·地理志》 永昌府孟定土府: “南丁河,自缅宁入,纳无量山水,西南流,纳南卡、南路、南们、南底、南滚诸水,西径府北、折南入阿瓦。”
1913年置,属山西省。治归绥县(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丰镇、凉城、兴和、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武川、东胜、土默特等市、县、旗地。1913年划属绥远特别区。1927年废。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