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厉桥
南北朝时吐谷浑建。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清水河注入黄河处。《水经·河水注》: “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南北朝时吐谷浑建。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清水河注入黄河处。《水经·河水注》: “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宋代称战国燕长城一段遗址名。在今河北徐水县东北。《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平兴国四年 (979),契丹入侵,刘延翰率众抗御,“崔彦进潜师出黑芦堤北,缘长城口,衔枚蹑敌后”。即此。
①即今云南腾冲县南郊之来凤山。元代称龙凤山,见《元混一方舆胜览》腾冲府。明、清时为来凤山的异名。②即今李家山。在今云南江川县北江城镇西。《方舆纪要》卷115江川县:龙凤山在“县(今江城镇)西三里。崇冈
又作阿没、阿昧。即今伊朗北部里海滨阿莫勒。《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阿模里”。
①春秋楚邑,后属吴。在今江苏六合县北。《左传》: 襄公十四年 (前559),楚“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即此。秦置堂邑县。②一作唐。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北。《春秋》: 隐公五年 (前718),“
又作张把。唐建,在今四川三台县南。《资治通鉴》:唐乾宁四年(897),“宣谕使李询至梓州,己巳,见(王)建于张杷砦”。即此。《元丰九域志》:郪县有张把镇。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唐乾宁四年(897年)王建
①北宋置,属商水县。在今河南商水县南。《清一统志·陈州府》:谷阳镇“在商水县南,以在谷之阳为名”。②北宋置,属卫真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中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
明正德十六年(1521)筑,属灵州守御千户所。即今宁夏灵武县东北六十五里横山堡。《清一统志·宁夏府二》:红山堡“在灵州东北六十五里,横城堡东南。城周二里,今设把总”。
在今湖南凤凰县西北五十里。山势陡峻。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谓为由县至永绥 (今花垣县) “第一扼要之区”。
春秋吴地,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平王十年 (前519),“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后人因此常用 “卑梁之衅” 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剧斗。古邑名。春秋
即今河北河间市东行别营乡。清乾隆《河间县志》卷1:行别营“至城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