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沁水县

沁水县

①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王寨。《水经·沁水注》:“沁水又径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北齐废。

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宁县置,属泽州。治所即今山西沁水县。大业初属长平郡。唐属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泽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因县北有沁水得名。属河南郡,晋及东魏不改。北齐废。(2)今县名。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部东侧。属晋城市。面积 2655 平方千米。人口20.6万。辖7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春秋为晋端氏邑。战国属赵。汉置端氏县,治今县东西域村,属河东郡。西晋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太和二十年(496年)复置,为安平郡治。孝昌中又设东永安县,为泰宁郡治。北齐废泰宁郡,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端氏县治迁今县东端氏村。开皇十八年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县治即今县城,属长平郡。《水经注·沁水》:“沁水又逕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唐、五代、北宋、金均为沁水县、端氏县,属泽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明因之。清属泽州府。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1年析置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3年废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沁南县改为沁水县。1947年沁水、士敏二县合并,恢复沁水县制。1949年属长治专区,1985年属晋城市。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之间。沁河、县河、端氏河、龙渠河等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玉米、小麦、谷子、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铜、石灰石、大理石、耐火黏土等。工业有煤炭、冶金、电力、纺织、机械、缫丝、建材、造纸等。侯月铁路和晋韩、沁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圣天寺、汤王庙、历山、下川遗址和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车箱渠

    在今北京市西部。古代北京地区第一个人工灌溉渠,为曹魏镇北将军刘靖所筑。分㶟水(今永定河)之流, 自梁山(今石景山)以南,傍河筑坝,障水东下,名戾陵遏。又从戾陵遏以下凿车箱渠,穿行今八宝山

  • 乌石涧

    在今江西余江县北。《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安仁县:乌石涧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抚州临川县,下流入白塔河”。

  • 丢骨寨

    明置,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方舆纪要》卷73松潘卫:人荒寨“万历六年,兵备使者杨一桂言:松潘诸番最桀骜者,无如丢骨、人荒、没舌三寨,屡为边患,议先剿之。既而三寨蛮谋劫军饷,纠众伏于安化关之凝水沟,突伤

  • 翁同山

    即无终山。在今天津市蓟县北,接玉田县界。《水经·鲍丘水注》: “ 《阳氏谱叙》 言: 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 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

  • 修 (脩) 德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寻更名归德曰脩德。

  • 临洮卫

    明洪武三年 (1370) 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在临洮府 (今甘肃临洮县城内)。《方舆纪要》 卷60: 临洮卫 “在府城内。……辖千户所五”。

  • 东庄集

    即今河南内黄县西南东庄镇。明嘉靖《内黄县志》卷1《乡镇》:“东庄集,在县西十五里。”

  • 任山

    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南三十里。唐有任山馆。自宿州趋徐州,必度睢水,逾任山,为往来通道。《资治通鉴》:唐咸通九年(868),“初,朝廷闻庞勋自任山还趣宿州,遣高品康道伟赍敕书抚慰之。十一月,道伟至彭城,勋出

  • 深井堡

    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南六十里深井。明正德五年 (1510) 筑城,设守备把总。清亦于此设把总。即今河北省宣化县西南深井镇。明正德五年(1510年)筑城。初属蔚州卫,后改属万全都司。设有守备、把总各一。清康

  • 芝山县

    北宋置,属羁縻文州。治所在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境。后废。古县名。北宋崇宁中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属宜州。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