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汾州

汾州

①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孝义、灵石、蒲县、乡宁、岚县、五寨等县以西地。孝昌时移治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北齐改南朔州。唐武德三年(620)又改浩州为汾州,治所在隰城县(今汾阳县)。天宝元年(742)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汾州。北宋属河东路,金属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属山西省,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为汾州府。

②西魏大统三年(537)置,治所在义川郡义川县(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废帝三年(554)改为丹州。

③北周改南汾州置,治所在定阳县(今山西吉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为耿州,十八年(598)复改汾州,并改定阳县为吉昌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乡宁等县地。大业初改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汾州,五年(622)改为南汾州。

④北周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隰县、蒲县、大宁、石楼、永和等县地。隋开皇四年(584)废。

⑤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永安县(今山西霍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州市及洪洞、汾西、灵石等县地。十八年(598)改为吕州。


(1)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以境内汾水河为名。孝昌时徙治隰城县(明改为汾阳县,今山西汾阳市)。北齐改为南朔州,后又屡有改置。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改浩州为汾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等市县地。明万历中升为汾州府。(2)西魏改南汾州置,治定阳县(今山西吉县)。北齐复名南汾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耿州置汾州,治吉昌县(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吉县、乡宁等县地。大业初改置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汾州,五年又曰南汾州。(3)西魏大统三年(537年)置,治义川县(今陕西宜川县东北)。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川县一带。废帝三年(554年)改名丹州。(4)北周平齐后置,治龙泉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石楼等县地。隋开皇初省。(5)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永安县(今山西霍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霍州、汾西等市县地。十八年改名吕州。


猜你喜欢

  • 米扎山

    又作米占山。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之克鲁格拉亚索扑卡山。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5:乌苏里江“经(朱尔根)城西境稍北,有能兔北河自东合三水西北流经城之北境,而西来会。又西北,经西朱尔根城之北,有奴客

  • 卢阳县

    ①南朝陈天嘉元年(560)改汝城县置,为卢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汝城县南。隋属桂阳郡。唐属郴州,天宝元年(742)改为义昌县。②唐垂拱三年(687)置,为锦州治。治所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境之卢水口,因

  • 列水

    亦作洌水。即今朝鲜大同江。《汉书·地理志》 乐浪郡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古水名。即今朝鲜大同江。东汉以后又名贝水(贝江)。

  • 嗣溪山

    在今安徽旌德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8旌德县: 嗣溪山 “在县东三十里,接宁国县界。连亘十余里,以山溪相嗣不绝而名。一峰峭峙,谓之龙峰。稍西曰石凫山,梅溪出焉,东北流入宁国县为滑渡水,而注于西溪”。

  • 左人城

    即左人邑。在今河北唐县西四十里西雹水。《水经·滱水注》:“滱水又东径左人城南。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县有雹水,亦或谓之为唐水也。”

  • 曷山

    ①即褐山。今安徽芜湖市北临江之四褐山。《新五代史·吴世家》: 中和三年 (883),“ (杨) 行密乃引兵攻 (赵) 锽,战于曷山,大败之”。天复二年 (902),“冯弘铎叛,袭宣州,及田頵战于曷山,

  • 打歪

    即淡邈。今缅甸南部之土瓦。《郑和航海图》作打歪。

  • 布尔津设治局

    1914年由承化县析置,属阿尔泰区域。治所即今新疆布尔津县。1919年改为布尔津县。1914年由阿尔泰区域布尔津河防营改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布尔津镇。1919年升县。

  • 齐斗楼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上。《水经·浊漳水注》:“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

  • 双城厅

    清光绪八年(1882)置,直属吉林将军。治所在双城堡(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宣统元年(1909)升为双城府。清光绪六年(1881年)置双城直隶厅。治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