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道州置,治所在弘道县(今湖南道县)。乾元元年(758)复为道州。
唐天宝初改道州置,治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西)。属江南西道。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田、道县、宁远、江永、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乾元初复为道州。
唐天宝元年(742)改道州置,治所在弘道县(今湖南道县)。乾元元年(758)复为道州。
唐天宝初改道州置,治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西)。属江南西道。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田、道县、宁远、江永、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乾元初复为道州。
北宋淳化三年 (992) 分筠、袁、吉三州地置,治所在清江县 (今江西樟树市西南临江镇)。辖境相当今江西新余、樟树二市及新干、峡江等县地。元至元中升为临江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分筠、袁、吉三州地
又称阳河。即今河南淇县南折胫河。源出今河南淇县西北二里太和泉,东南流入淇水。《尚书·泰誓下》: 商王受 (纣) “斫朝涉之胫”。《传》: “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胫耐寒,斩而视之。”《水经·淇水注》:
又作哈仔难。即今台湾省宜兰县。清乾隆间范咸 《台湾府志》 卷1: “ (自山朝社) 又上至蛤仔难诸社,深箐鸟道,至者鲜矣。” 清嘉庆十六年(1811) 于此设噶玛兰厅。光绪元年 (1875) 改为宜兰
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四十里。《寰宇记》 卷16盱眙县: 盱眙山“在县东四十里。按 《阮升之记》云: 其山形若马鞍,遂名为马鞍山。天宝中改为盱眙山,在楚州西南二百三十里”。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为十三部刺史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中部、北部地区。东汉改为交州。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原南越地即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中部。无定治。一说治苍
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马回岭。《南史·陶潜传》: 东晋义熙末,江州刺史王弘 “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即此。唐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 诗: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寰宇记》卷111江
商、西周封国。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毕原。《左传》:昭公九年(前533),“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商末周文王子封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一说在今西安市
一名天城山。即今辽宁辽阳市东南安平山。明《辽东志》卷1辽阳:安平矿山在“城东南一百里。一名天城山。有铁场”。《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安平山在“司东北(南)百里。俗名平矿山。一名天成山。上有铁场,置
一名闲原。在今山西平陆县西。《诗经·大雅·緜》:“虞芮质厥成”,《毛传》:“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 ‘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
在今广东阳西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1阳江县: 麻濛水在 “县西三十里。出罗琴山,流经县西南四十里丰头港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