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堡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漩坪羌族乡。《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安堡。万安东二十里为喜定堡,俱属永平偏将戍守”。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漩坪羌族乡。《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安堡。万安东二十里为喜定堡,俱属永平偏将戍守”。
唐至德二年 (757) 改齐安县置,为恩平郡治。治所在今广东恩平市北二十里。明郭子章《郡县释名》 广东卷: 恩平县 “县南一里有恩平江,源出平城山,东流至南门,俗呼南门河水,东流至新会蚬冈入 于海。县
又作崇高。即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嵩山。《诗经·大雅·崧高》: “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郑玄笺: “崧, 高。 山大而高曰崧。”
1914年改建昌县置,属热河道。治所在塔子沟 (今辽宁凌源市)。旋改为凌源县。旧县名。原名建冒县,因与江西省建冒县重复,1914年改名,治塔子沟(今辽宁凌源市驻地凌源镇)。原属直隶省(今河北省),19
亦名西川、白马河。即今新疆拜城、新和、库车、沙雅等县境之渭干河。《水经·河水注》:北河“又东径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
元代对萨迦的异称,在今西藏萨迦县。《元史·释老传》 称: “帝师八思巴者,土番萨斯迦人。” 其地有萨迦北寺,为藏传佛教萨迦教派 (花教)祖寺。
水阳江下游别名。在今安徽当涂县与宣州市、芜湖县间。《方舆纪要》 卷27当涂县: 黄池河“在府南六十里,东接固城湖,南至黄池镇,与宣城县分中流为界,西接芜湖县河入于大江”。
即今云南永平县西南杉阳街。民国时设县佐。
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清一统志·泽州府》:龙潭峡“在凤台县(今晋城市)东南九十里。有五股泉流汇于此,其下陡绝为龙潭”。
①唐贞观元年 (627) 置,治所在建陵县(今广西荔浦县西南修仁镇西)。辖境相当今广西荔浦县西部地。贞观十二年 (638) 废。②唐仪凤二年 (677) 置,治所在思峨县 (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
即今河北安新县西北二十里三台镇。《寰宇记》卷67容城县:“三台城在县南三十五里。按《城冢记》云:燕、魏二国各据一城,分易水为界。燕筑三台,登降耀武。汉赤眉起兵于此,亦增筑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