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
在今福建南靖县北。明、清置巡司于此。
集镇名。(1)在河南省项城市西北部。永丰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700。原名百家铺。清同治年间筑寨兴集,取“永远丰收”之意,改名永丰。产小麦、玉米、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籽等。为市西北部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有农机修配、制革、玻璃、火腿等厂。106国道经此。(2)在安徽省东至县南部、龙泉河西岸。属昭潭镇。人口 1440。因北宋在此设监铸钱,称永丰监,镇由此得名。为县重点产粮区之一。有茶园、莲子、牲畜等多种经营。大石公路经此。古迹有海瑞德政碑。
在今福建南靖县北。明、清置巡司于此。
集镇名。(1)在河南省项城市西北部。永丰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700。原名百家铺。清同治年间筑寨兴集,取“永远丰收”之意,改名永丰。产小麦、玉米、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籽等。为市西北部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有农机修配、制革、玻璃、火腿等厂。106国道经此。(2)在安徽省东至县南部、龙泉河西岸。属昭潭镇。人口 1440。因北宋在此设监铸钱,称永丰监,镇由此得名。为县重点产粮区之一。有茶园、莲子、牲畜等多种经营。大石公路经此。古迹有海瑞德政碑。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三龙县置,属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南。《寰宇记》卷30岐山县:“在岐山之阳,因山为名。”大业初属扶风郡。九年(613)移治今岐山县东北八里。唐初属岐州。武德元年
北宋宣和六年 (1124) 改龙平县置,属昭州。治所即今广西昭平县。《宋史· 兵志六》:昭州有昭平砦,县以砦名。南宋淳熙六年 (1179)复名龙平县。元属平乐府。明洪武十八年 (1385)省入平乐县,
清光绪元年 (1875) 置,为台北府治。治所在艋舺 (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二十一年 (1895)被日本侵占后改置台北县。古县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艋舺(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为台北府治
在今河南临颍县北十五里。《寰宇记》 卷7临颍县: “豢龙城,在县西四十里。即古豢龙氏之邑也。” 《清一统志·许州》 谓御龙城 (亦名豢龙城)“在临颍县北十五里”。
春秋秦地。在今陕西白水县境。《左传》:文公二年(前625),晋等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汪当与彭衙相近。一说汪在澄城县境。古邑名。春秋秦邑。在今陕西省白水县境,一说在今澄城县境。《左传》文公二年(前
西汉置,属陈留郡。治所即今河南封丘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废。景明二年 (501)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滑州。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汴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西北旧州镇。十五年(1382) 改属贵州都司。万历中并入黄平州。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治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旧州。属贵州都司。后升为卫
又作甘井子(今黑龙江省甘南县治)。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甘南设治局“地濒音河之西岸,旧名二站”。
在今广东阳江市南海陵岛附近。《元史·张弘范传》: 至元十六年 (1279),弘范攻占崖山,“ (张) 世杰走交趾,风坏舟,死海陵港”。即此。
在今湖北谷城县东。为筑水 (今南河) 注入沔水 (今汉水) 之口。《水经· 沔水注》: 筑水“又东流注入沔,谓之筑口”。《明史·地理志》 谷城县: “又有筑水,经县治东南,注于汉水,曰筑口。”在今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