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军
五代方镇名。前蜀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北宋初废。
五代方镇名。五代梁开平二年至乾化二年(908—912)间前蜀改剑南东川节镇为天贞军,乾化二年前蜀又改为武德军。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北宋初废。
五代方镇名。前蜀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北宋初废。
五代方镇名。五代梁开平二年至乾化二年(908—912)间前蜀改剑南东川节镇为天贞军,乾化二年前蜀又改为武德军。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北宋初废。
在今青海曲麻莱县东北星宿海附近。《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布呼吉鲁肯山“在黄河源鄂敦他拉,亦名枯尔坤。山脉自巴颜喀喇山东来,山之东麓即星宿海。有数峰,甚耸秀、故名”。
即洋卓雍错。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清松筠《西招纪行诗》注:巴则山“岭南有大海子,番名洋卓云角”。
①在今山东曹县东。《史记·项羽本纪》:宋义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又,《傅宽传》:傅宽“从攻安阳、杠里”。《正义》谓“今宋州楚丘县西十里安阳故城是也”。②在今河南陕县东南硖石乡西四十里。《
①在今安徽宣州市南,接宁国、泾县界。《方舆纪要》卷28宣城县:华阳山在“府南百里。高数百仞,连跨宣、泾、宁、旌四邑之境。南为密垅岭、盘岭,稍西为金牌岭。二岭之间,仅通一线,为泾、旌间道。郡南一厄塞也”
即今安徽宿州市东三铺乡。明嘉靖《宿州志》卷1:州南闵孝乡有东三铺集。清光绪《宿州志》卷3:东三铺集“至城三十里”。
又称丰。亦作酆。与镐京同为西周都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沣河西岸客省庄、张家坡、马王村一带西周遗址范围内。周文王伐崇侯虎自岐迁此。《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周武王迁都镐京,丰京遂成
在今河南永城市西五十六里王楼村西北隅。高出地面1.5米,面积1800平方米。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表土中有商代陶片和卜骨,下即为龙山晚期文化层,厚2.5米以上。清理出房基九座。出土大
在今四川南溪县西。清嘉庆 《南溪县志》卷2: 桂溪桥 “在县西五里。 昔年丛桂扶, 桥因以得名。西达府郡,为陆路通衢”。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置,与钱塘县同为杭州治。治所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宋为临安府治。元为杭州路治。明、清为杭州府治。1912年与钱塘县合并为杭县。古旧县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
北宋置,属漳浦县。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南三十里旧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