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口
又名沙芜口、沙武口。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南五十里长江北岸沙口村。《水经·江水注》: “江之左有武口。” 《资治通鉴》: 南齐中兴元年 (501),“吴子阳等进军武口”。胡三省注: “武口,武湖水出江之口。……张舜民曰: 武口在阳罗洑西北十余里,距汴京才十八驿,二广、湖、湘皆由此而济。”
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南,为武湖水入长江之口。《资治通鉴》: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东昏侯遣吴子阳等救郢州,“吴子阳等进军武口”,即此。
又名沙芜口、沙武口。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南五十里长江北岸沙口村。《水经·江水注》: “江之左有武口。” 《资治通鉴》: 南齐中兴元年 (501),“吴子阳等进军武口”。胡三省注: “武口,武湖水出江之口。……张舜民曰: 武口在阳罗洑西北十余里,距汴京才十八驿,二广、湖、湘皆由此而济。”
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南,为武湖水入长江之口。《资治通鉴》: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东昏侯遣吴子阳等救郢州,“吴子阳等进军武口”,即此。
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 封武虎为梁邹侯(一说高帝五年封武虎为梁邹侯),元鼎五年 (前112) 改为梁邹县,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北四十里孙镇。一说即今邹平县。《晋书·乐安王鉴传》: “咸宁初
又作可失哈尔、可失哈耳、可失哈儿、合失合儿、合失哈儿、哈什哈尔、哈什哈儿、喀什噶尔、乞思合儿、乞失哈里。今新疆喀什市。《元史·耶律希亮传》:中统四年(1263),耶律希亮“至可失哈里城”。即此。见“疏
在今云南云龙县城附近。《方舆纪要》卷117云龙州:云龙甸在“州(今旧州)东北七十里。甸广衍宜畜牧。有巡司戍此”。
隋建,名药寺。唐改冲相寺。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北萧溪镇东北十里。明末毁,清康熙重建。寺后有定光岩摩岩造像及唐、宋题记三十多处。
西晋改杜县置,属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杜陵南五里。北魏神䴥四年(431)复为杜县。古县名。西晋以杜县改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属京兆郡。北魏复为杜县。
即苟屚县。治所在今越南河山平省石室县。《晋书·葛洪传》:咸和间葛洪“闻交阯出丹,求为句屚令”。即此。
北宋名柏子镇。即今四川潼南县西南柏梓镇。民国 《潼南县志》 卷1: 柏梓镇在 “县西四十里”。(1)在重庆市潼南县西南部。面积72.5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柏梓,人口 3100。清初建场
战国秦时小国。都于青衣 (今四川芦山县。一说在名山县北)。以青衣水为名。《水经·江水注》: “ (青衣) 县,故青衣羌国 也。《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西汉高帝六
唐置,为羁縻州,属桂州都督府。治所在温泉县 (今广西宜州市东南六十里清潭村)。天宝元年 (742) 改为温泉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温泉州。北宋属宜州,南宋属庆远府。元废。唐置羁縻州,治温泉县(
即今浙江三门县东北十里沙柳镇。原属宁海县。清光绪《宁海县志》卷3:沙篓“四、九(日)市,同《旧志》。距城三十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