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岭
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明嘉靖 《建宁府志》卷3 《山川》 浦城县: 梨岭,“路通衢之江山,厥土宜梨,故名”。《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浦城县 “枫岭”条下: “又梨岭,在县北六十里。危峰仄涧,飞阁悬崖,至为峻阻,亦曰梨园岭,以其地宜梨也。俗谓之五显岭,以上有五显庙也。”
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明嘉靖 《建宁府志》卷3 《山川》 浦城县: 梨岭,“路通衢之江山,厥土宜梨,故名”。《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浦城县 “枫岭”条下: “又梨岭,在县北六十里。危峰仄涧,飞阁悬崖,至为峻阻,亦曰梨园岭,以其地宜梨也。俗谓之五显岭,以上有五显庙也。”
在今江苏江浦县西北三十五里东葛村。南朝梁末为临滁郡治。《舆地纪胜》卷42滁州云:古临滁郡“在清流县东五十五里之葛城。俗呼为罗城。按《魏书志》,梁置临滁郡治葛城,恐即此地也”。
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八里。《方舆纪要》卷12新安县: 温义河 “源有二: 一出安肃县南三十里之曹河,一出安肃县西十里之徐河,俱东南流入县境,至县南,合流为温义河,又东南入于长流河”。
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北。一说在旧城西。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置,属贵州卫。治所即今贵州贵定县。次年改为新添卫。
①即今江西铜鼓县西南大沩山。《清一统志·南昌府一》:大沩山“在义宁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周四十里,西通湖南浏阳,东通新昌,南通萍乡。林木茂盛,昔为盗薮。明万历中设铜鼓石营守备于此”。同治《南昌府志》卷2义
在今广东大埔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3大埔县:大河山在“县(治今茶阳镇)西四十里。高百余丈,周四十里。大河经其西。一名阳石峰”。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高邮军置,治所在高邮县 (今江苏高邮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高邮、兴化、金湖、宝应等市县地。二十一年 (1284) 改为高邮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高邮军置,治高邮县
今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纵贯省境而得名。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纵贯省境而得名。
亦作斗门。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陡门桥。
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北黄岐半岛北端之北茭。元置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 (1387) 改名北茭镇。